• 大喜也會傷身!情緒真會影響健康,改善要從「靈、心、身」著手

    4631 人瀏覽
    「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悲傷肺、恐傷腎」,中醫強調不同的情緒會對相對應的臟腑器官帶來影響。

    文/早安健康編輯部
     

    鄭先安醫師人如其名,好像只要他人在,現場就會安靜下來。說話的時候也像一條筆直的線、不驚不晃,讓人安心。
     
    西方醫學認為,人在一秒內會產生七個念頭,佛教的看法則認為更多。這些心念的倒底是什麼?若用時下的流行用語來說,就是「內心小劇場」太多。
     


    ✔一秒產生7個念頭,每日萬千煩惱
     
    我們都有過發呆、出過神的經驗,但當下腦中並沒有休息,而是對過去的
    記憶、近期發生的事以及未來的期待或想像,進行「故事編導」。鄭醫師認為,當我們愈擔心、壓力愈大時,心念的產生就愈多,很容易干擾、分心,進而影響工作與人際關係。「因為這些念頭,不是事實,但我們很容易因為認知與情緒的影響,而說出不該說的話、做出不該做的事。」鄭醫師提醒。
     
    「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悲傷肺、恐傷腎」,中醫強調不同的情緒會對相對應的臟腑器官帶來影響。那也不能太開心嗎?「當然,你看很多人不是太高興然後昏倒?」鄭醫師用淺淺的微笑回答。
     
    他認為現有的儀器設備,的確沒有辦法對中醫的這些智慧做出明確的檢測,但透過診間的個案,情緒與疾病的確有無法忽視的關連性。若以我們認知的「身、心、靈」對身體健康的影響,其順序應該改為「靈、心、身」。鄭醫師說,「靈性」的範圍之一是包含家庭與人際關係問題,往往會造成「心理」的情緒起伏,如焦慮、
    憂鬱失眠等問題,進而影響「身體」內的神經迴路、內分泌免疫系統之間的反應。可見心念是大多數疾病背後的重要推動力。

     




    ✔藥物具有重要但短暫的任務
     
    鄭醫師認為
    中藥或藥草是天然的材料,跟食物一樣,有它的營養價值。中藥具有驅邪補正的概念,驅邪就是排除風邪、寒邪等等,補正就是去補足你的氣、血。而西藥的觀念多半是以控制、殺菌、抑制病毒等等,身體自己會好,幾乎都不是藥物治好的。當疾病到了某個階段,不得已的情況下是需要用藥物介入,以阻止身體快速損傷。但這是暫時性的任務,最終的目地還是要讓身體找回本身的自癒力
     
    鄭醫師說,在醫病關係還沒有建立起信任感時,一般病人到醫院看醫師,不拿藥會覺得很奇怪。「因為他們已經習慣了,醫生的任務是治病,藥物只是方法之一。一旦你跟病人建立起信任,他們就能接受你給的建議,不用藥或減量使用,才是對身體最好的方法。」而且別忘了,可以說每個藥品都有它的
    副作用,他提醒。
     


    ✔給讀者的人生建議
     
    行醫40年,有豐富臨床與人生經驗的鄭醫師,為早安健康的讀者提供幾則輕盈且值得深思的人生建言。
     
    退休族
     
    工作退休但身體還沒退休:不論你幾歲退休,身體並沒有
    退休,還有很長的使用期限,應該要好好保養。例如生活、壓力、飲食與人際關係,在工作時若不能保持最佳狀態,退休後要更謹慎調整。
     
    人生下半場的目標是什麼:人生就算退休也要有意義。以我來說,退休後的目標就是利益眾生,如何貢獻自己的經驗與所學。每個人都能以自己的力量去幫助他人,讓自己的人生有意義。
     
    讓人生更圓滿:我們的家人、朋友、伴侶與同事,都是有緣才能相聚。若過去有所糾結、不愉快,要用愛與感恩的心讓它流動,不要卡在過去。
     
    上班族

    專注在當下:吃飯就吃飯、工作就工作、走路就專心走路。專注在當下的好處是不會被心念與浮動的情緒所影響,干擾愈少,對健康也有幫助。
     
    學習覺察並接受:擔心明天、擔心工作壓力、過去的困擾等等,去發掘心念浮動的原因是什麼?知道後就接受它,不抗拒也不壓抑,你的心態浮動就會少很多。


    醫師

    鄭先安醫師小檔案

    學歷:中國醫藥大學醫學士、高雄醫學大學醫管所碩士
    專科:神經科、內科、急重症專科醫師、中醫執照
    經歷:阮綜合醫院神經科主任、內科部副主任,花蓮慈濟醫院教學部教學型主治醫師、一般醫學內科主治醫師
    現任:花蓮慈濟醫院能量醫學中心副主任



    原文經早安健康同意後轉載,原文請點此
    此為《早安健康》11月號《奇蹟自癒力》部分內容,完整內容請洽《早安健康》11月號
     

    繼續閱讀:

     
    1.
    認識癌症第二步:心靈的毒素來自情緒壓抑
     
    2.
    不管你賺多少錢,退休後要能享受「心靈的富足」


  • 更多福利補助、長照資訊,每日傳遞給您
    快來加入愛長照Line↓


        
    內分泌    壓力    情緒    免疫系統    退休   


愛長照謝謝您長期的支持,如果您對內容有任何疑問,或想提供更多
 新的長照資訊給我們,歡迎聯絡我們:service@ilong-termcare.com
  • 愛長照定位:解決照顧者疑惑的社群、整合長照專業者的論壇、關心長期照顧者的媒體
  • 愛長照宗旨:希望,互助,愛心,陪伴
    • 愛長照訂閱電子報
    • 追蹤愛長照
© 2016 i Long-term care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