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如果媽媽還在就好了……」致那些被留下的人-《第二人生》
46044 人瀏覽 -
-
2017/06/07
作者 愛長照編輯團隊 -
-
作者/楊佳羚
你若欲友孝世大嘸免等好額
世間有阿母惜的囝仔尚好命
嘸通等成功欲來接阿母住
阿母啊 已經無置遐
──〈落雨聲〉,江蕙
江蕙演唱會那天,我戴上鑲有媽媽骨灰的項鍊,一家老小去聽江蕙唱歌,一邊想著十幾年前,媽媽陪我在場外聽著王菲的演唱會。
媽媽不在後,總會在某些時刻,像這樣想著:「如果這時媽媽還在就好了……」又一邊提醒自己,其實自己盼望還在身畔的媽媽,是健康的媽媽,而不是臥病、什麼事也不想做的媽媽。
當江蕙唱到〈落雨聲〉時,我的眼淚就開始不聽使喚地直流下來;唱到〈家後〉的段落:「我欲讓你先走,因為我不捨你為我目屎流」,讓我想到身旁爸爸的心情。
江蕙的〈落雨聲〉►
如果說,藉著死亡,病人終於遠離病痛,對於那些被留下來的人,卻有好長的路要走。然而,也是因為走過這一遭,讓我對人生有了新的體悟。
媽媽剛過世時,一直縈繞在我心中的,是她最後昏迷前不斷吐出深色液體的樣子。每每一想到這個畫面,便會慶幸最後只有我在她身邊,不用讓爸爸經歷這些;另方面,也一直想著:媽媽現在是否安好?是否真的已經無病無痛?
因此,那陣子我總在不成眠的夜裡起身抄經,在〈地藏菩薩本願經〉中,有位婆羅門女,也是在佛前垂泣許久,詢問她的母親現在在哪裡。
(圖片來源:pixabay)
唸到這段經文時,我也總想起電影《巴比的祈禱》裡,那位媽媽瑪麗葛菲斯的身影。那部影片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當信仰虔誠的瑪麗發現巴比是同性戀時,非常不能接受,在家中各處貼滿了《聖經》經文,期盼主的力量讓巴比「走回正途」。然而,巴比卻無法改變自己的性傾向,在得不到最親近的媽媽支持的絕望之際,選擇自殺。
瑪麗在痛失愛子後,一直問教會的人,她的巴比現在在哪裡?是否會如《聖經》所言,正受著硫磺火湖的刑罰嗎?正如婆羅門女擔心母親在地獄受苦一般,不論有無宗教信仰,被留下來的家人們尋尋覓覓,只想確定一件事,就是她們所愛的親人不會再受苦痛折磨,能好好安息。
以往在看待巴比的媽媽時,總無法理解她為何如此受限於某些教會對《聖經》的詮釋,無法好好接受自己的孩子?現在的我,對她則有更多的理解;她所擔心害怕的,正是一般還活著的家屬的心境。
而宗教在此時是很多人的重要慰藉,因此,瑪麗並非棄絕她的信仰,而是找到不同的《聖經》詮釋,再次在信仰中得到力量,並成為同志父母運動中重要的代言人。
正如瑪麗所說:「當我們在祈禱時,別忘了有孩子在聆聽。」同樣的,也有被留下的家人們正在聆聽。以愛與仁慈為本的各種宗教,將不會背棄這些孩子與他的家人!
媽媽過世後,對我而言,要面對的是驚惶、悲傷、自責與想念;然而,對於在媽媽生病期間一直擔任照顧者的爸爸而言,則還有孤獨與年老。回想這近五十年,爸爸和媽媽沒有一天分開過,但媽媽突然就從知曉罹癌前還好端端地,半年多後就走了。
(圖片來源:pixabay)
爸爸,正如許多被社會期待的男性一樣,不大講自己的心事,但總在不經意間透露對媽媽的思念。
第一次帶爸爸出國前,跟他說要住北海道的溫泉旅館,他並沒有旅遊的興奮,反而說:「以前在台灣旅遊時,也住過好幾次溫泉旅館,結果我們一次都沒去泡過溫泉,只有在房間用溫泉水洗澡而已。」我知道爸爸在思念媽媽了。
日前在飛機上看到小津安二郎著名的日本電影《東京家族》重拍版,講到一對老夫妻到東京看三個兒女,太太竟在途中突然昏迷過世的橋段。飛機上的我正好戴著媽媽骨灰做成的項鍊,心想著,讓我看到這部片是不是媽媽的安排──片中的太太和媽媽去世時的年紀差不多,先生則決定不留在東京而回到廣島,在熟識大半輩子的鄰居的協助與陪伴下度過晚年。
劇中那位太太在醫院的最後時刻,讓我想起在醫院陪伴媽媽的最末時光,竟然因為不懂得儀器所顯示的訊息,而不知道媽媽狀況其實不好。
片中的先生,則讓我想起爸爸。雖說對老人家而言,「在地老化」是最好的方式,有熟悉的環境和鄰居,然而,台灣目前仍缺乏長期照顧與社會福利服務規劃,媽媽在台北的療程告一段落後,只好搬來高雄和我們當鄰居;爸爸在媽媽過世後,也不時來和我們一起住。
爸爸在高雄雖然認識了市場的一些人,但畢竟不像在台北,可以隨時找到鄰居在宮廟前批評時事、天南地北地聊。
我也發現爸爸愈來愈像「電視老人」──除了準備三餐與休息時間外,大多在看電視。雖說家樓下就是社福中心與老人關懷據點,要一位七十幾歲的老人去認識新朋友、參加新活動,起頭似乎仍困難重重。看他南北兩地往返,不時回台北找親戚朋友聚會時,總會感到心疼與無奈。也許我們該想想,如何讓父母年老後可以在一輩子熟悉的住處安居呢?
(圖片來源:pixabay)
繼續閱讀:
1. 面對悲傷的情緒,再給自己多一些時間,你不需要馬上振作起來
2. 50 歲磨練你的孤獨力,認真面對第二個人生
更多《第二人生:迎接熟齡新社會運動》的文章:
《第二人生:迎接熟齡新社會運動》作者/楊佳羚
本文經遠足文化同意後轉載,更多本書的精彩內容,請按此了解更多
媽媽不在後,總會在某些時刻,像這樣想著:「如果這時媽媽還在就好了……」又一邊提醒自己,其實自己盼望還在身畔的媽媽,是健康的媽媽,而不是臥病、什麼事也不想做的媽媽。 -
更多福利補助、長照資訊,每日傳遞給您
快來加入愛長照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