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朱國鳳專欄】「老人共餐」防失智、防失能,吃飯不要配電視,現在就走出門
47728 人瀏覽 -
-
2016/08/17
作者 前資深媒體人 朱國鳳 -
-
我大學時曾經獨登觀音山,到了山上拿出冷硬的三明治裹腹,才吃了一半,就被一群熱情的阿公阿嬤拉去共餐。原來他們約好每人各準備一道菜,到了山頂,一、二十道菜湊在一起,就是一桌「滿漢全席」。
(圖片來源:othree-flickr.cc)這群老人家笑稱是「共餐團」,每週會選一天「相揪」爬山與共餐。多年過去,觀音山硬漢嶺上那一頓免費的滿漢大餐,讓我留下幸福的回憶,這群快樂的老人家,每週都能配著美麗的山景與人情味下飯,應該是勇健如昔。
其實老人們現在已經不用參加登山團,不用自己準備一道菜,也能享受共餐樂趣。全省很多地方都有老人共餐的據點,個人認為,很早就發動老人共餐的單位應是宗教團體。
因為像是宮廟與教會等宗教團體,原本就有志工人力與經費來源,平常用來舉辦活動時的空間,也很容易轉換為老人共餐的場所。
晚近各地政府也開始大力推動共餐,譬如臺北市社會局在2005年就已經在一些社區開辦定點共餐,根據台北市社會局老人福利科統計,截至2016年6月,台北市老人共餐單位有107個。
新北市幅員遼闊,老人共餐的據點也更多,根據新北市社會局統計,截至2016年5月底計有833處,其他縣市也是大力推動。
觀察目前已經開辦的老人共餐服務,通常以每週1~3次為主,少數單位則是週一到週五都有。主要是提供中餐,少數還有晚餐服務。不管頻率多寡,衷心鼓勵老人家多多參加,因為逗陣呷飯,真的是好處多多。
(圖片來源:pixabay)好處 1 強迫走動
除非老人家原本就有運動習慣,否則很多老人家真的是「老」在家裡,結果是:越不動、就越早不能動,因為活動力降低,肌耐力也會跟著大幅下降,很快就會不良於行。
如果參加共餐,至少能夠讓「宅爺」、「宅嬤」走出家門。有的共餐機構,還會在共餐前帶著做健身操,共餐後並設計很多活動,無形中讓老人家活動筋骨,更有益於健康。
(圖片來源:Charlotte Astrid-flickr)好處2 人際交流,降低失智
根據統計,獨居老人的失智風險,比跟家人同住的老人來得高。就算與家人同住,白天家人上班上課,老人的中餐,也只能配著電視獨食。如果參加共餐,共餐的歡樂氣氛,有助於促進食慾和營養吸收。
如果認為只跟老人共餐有點無趣,有的單位還會設計老少共餐。像是新北市五股區的興珍社區,還特別安排與附近的小學合辦,小朋友因此能有學習服務長者的機會,阿公阿嬤們也會在飯後,教小朋友玩一些古早味的童玩,例如釣酒瓶、划鐵圈等,這些人際交流,都能幫助老人家減少失智風險。
還記得求學期間,中午下課鈴響後,全班一起共餐,分享的是彼此成長的苦與甜;進入社會,公司部門共餐,同事交流的很多是對於「恐龍」老闆的暗譙,或是負責業務的辛苦挑戰;進入老後,共餐可以分享更多的人生歷練與體悟。
由此可知,雖然有的慈善團體會對弱勢者發放便當,但是這種領了就走、自己獨食的機制,並不符合共餐的精神。共餐最可貴的精神是人際交流,人類原本就是群居動物,共餐,才符合人類天性。
(圖片來源:pixabay)好處3 互助、關懷、勉勵
「獨居老人,病死家中多日」……媒體不時會披露這一類的社會案件,讀來令人唏噓。如果時常參加共餐,一旦身體有恙而無法露臉時,至少能讓主辦單位在第一時間警覺到長者缺席,或許還來得及送醫。
而且參加共餐組織,飯友們會相互關懷近況,也會彼此打氣勉勵。阿桃阿嬤與阿娥阿嬤是我認識的兩位長者,她們參加同一個共餐組織,笑稱彼此是「飯友兼病友」。
因為她們倆罹患的慢性病相同,都是糖尿病與心臟病。彼此都熟悉對方的病史,也會相互監督有沒有忌口,這些都是參加共餐後的無形收穫。
好處4 省力,又兼顧營養均衡
(圖片來源:pixabay)
自己開伙,要採買食材、清洗備料、蒸煮炒炸、刷鍋洗碗,這一連串動作,對老人家是不小的負擔。有的老人家為了省事,乾脆燉煮一鍋滷肉與滷味,連吃好幾天,或是兩小碟醬菜配三餐。
獨食的結果,不是營養不均衡,就是營養不良,反而有損健康。參加共餐,主辦單位會顧及均衡與養生,少油少鹽少糖,讓老人家省下自炊的力氣、但是不會省下健康。
( 圖片來源:photo AC)好處5 省錢,共餐免費或優惠
目前共餐服務,有的單位是提供中低收入長者、或是獨居的長者免費,一般長者自費。即使是自費,每餐收費金額大多介於25~50元,有的單位還採取「隨喜」、「自由奉獻」的原則,都比自炊更經濟實惠。
甚至有的社區發展協會,如果經費來源充沛,連一般收入的長者,也提供全部免費的共餐服務。不過為了長遠打算,個人認為,採取部份付費方式,較有利於永續經營。
有的共餐單位,還會安排志工或是阿公阿嬤們協助種植各種蔬果作物,採收後成為共餐的食材,可以讓老人家運動,也能減低採買食材的成本。
目前觀察有提供共餐的單位,真的是包羅萬象,有村里辦公室、社區發展協會、老人服務中心、樂齡學習中心、老人住宅、農漁會、派出所、區公所、宗教組織(教會、宮廟)、人民團體、公寓大廈管理委員會、醫學大學。
因為共餐單位不同,有的會有身分限制,例如只限里民、區民、社區、教友等。當我看到這一大串共餐單位名單的感想是:如果想要享用共餐服務,老後不要住得太偏遠。
而且不要離學校、活動中心、教會、宮廟太遠,否則可能要等志工開車來接送,或是自己駕著電動代步車才能前往,會有點不方便。
期待未來會有老人共餐APP、老人共餐地圖,方便長者可以更快的搜尋到共餐場所,與相關內容。可以預見的是,未來還會有共餐群組,裡面交流的會是,「哪一處共餐場所的氣氛最好?」、「哪一處共餐場所的伙食最美味?」、「哪一處共餐場所,飯後提供的活動最有趣?」等等。
還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吃膩了共餐的伙食,或是不想被固定的共餐場所綁住,現在還有一種機制,只要揪到三位以上的長者,到有參加「敬老餐飲聯盟」的店家用餐,就可享有優惠。
敬老餐飲聯盟的可選擇性更多,海鮮、麵點、牛排、日本料理等,不勝枚舉,可以到各縣市政府的社會局網站,搜尋相關據點。譬如新北市有參加「敬老餐飲聯盟」的店家,會貼上識別貼紙。
我居住的社區,每年會辦兩次社區聯誼,一次是春季聚餐,請外燴業者來辦桌,還有卡拉OK與摸彩助興;一次是中秋烤肉,由住戶代表負責各烤台。
每年的這兩次聚會,氣氛熱鬧歡愉,平常猶如陌路的鄰居,因此才有交流的機會。由於管理好,鄰居相處也和睦,社區因此成為房仲業者口中,「指名度」很高的社區,也就是購屋者指名想進住的社區。
我相信,如果未來社區能夠進一步提供老人共餐,讓長者擁有更好的生活品質,社區的形象會更進一步提升。老化後的台灣,未來觀察一個地區的居住品質好不好,附近有沒有老人共餐的據點,也可能會成為一項關鍵指標。
心動了嗎?如果自己或是父母已經年滿60~65歲(視各地條件而定),可以先到各縣市政府的社會局官網,或是電詢社會局,就能找到或問到,附近的老人共餐據點,不妨帶著愉悅的心情,邊吃飯、邊交新朋友囉。
(圖片來源:pexel)
還有更多你我可使用的資源:
專欄作家|朱國鳳
點此了解朱國鳳>>
—
根據統計,獨居老人的失智風險,比跟家人同住的老人來得高。就算與家人同住,白天家人上班上課,老人的中餐,也只能配著電視獨食。如果參加共餐,共餐的歡樂氣氛,有助於促進食慾和營養吸收。 -
-
-
- ● 關於作者>>
- +看更多作者
-
-
- 理財記者 前資深媒體人 朱國鳳
- 從台灣第一本理財雜誌開始,完整參與理財雜誌的更迭變化。曾主跑過房地產、證券、基金、銀行、保險等財金路線,擁有產官學界豐富的採訪與撰述經驗。 有感於網路興起,碎片般的知識更容易產出與取得,自我期許在眾聲喧嘩的年代,提供整合性、系統性的建議。
朱國鳳專欄: http://www.ilong-termcare.com/Expert/Detail/8
-
更多福利補助、長照資訊,每日傳遞給您
快來加入愛長照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