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過度負責、忽視自己的需求、對不當行為高度容忍?如果這是你,是時候改變了-《跟心裡的傷痛告別》
15512 人瀏覽 -
-
2019/05/01
作者 遠流出版社 -
-
文/查爾斯‧惠特菲爾德
在治療內在小孩時,我們能夠設法解決的核心問題至少有十四種,其中八種曾經有其他臨床醫師和作者闡述過,包括葛瑞維茨與鮑登、塞馬克和布朗、費雪等人,分別是:控制、信任、感受、過度負責、忽視自己的需求、極端的思考和行為、對不當行為的高度容忍、自卑;除此之外,我另外加上以下這些核心:
▍內在小孩被厭抑,會產生哪些問題?
問題:做真實的自己、哀悼從未哀悼過的失落、害怕被遺棄、難以解決衝突、難以付出或接受愛。
當我們的生活中出現麻煩、擔憂、衝突或其他負面模式,我們可以選擇一位可靠、願意支持自己的人,請他跟我們談談。起初,我們可能不清楚究竟是哪一個(也說不定是許多個)核心問題與我們有關。
核心問題並不會直接以「重大問題」的模樣出現在我們眼前,一開始多半會是日常生活中的小麻煩。不過,隨著我們不斷思索、講述經歷,應該會漸漸釐清究竟是跟哪一種核心問題有關。了解這點,有助於我們逐漸擺脫困惑、不滿,或是尚未覺察到的負面生活模式(強迫性重複)。
▍極端的思考和行為
這是對抗痛苦的自我防衛機制,治療師稱之為分裂。當我們這樣思考或行動時,往往走向兩種極端,舉例來說,要不是徹底愛一個人,要不就是憎恨他們,毫無灰色地帶;我們認為周遭的人非善即惡,而不是好與壞夾雜,而我們也會以同樣嚴厲的態度評斷自己。
(圖片來源:istock)
我們越採取極端的思考方式,就越容易以極端的方式行事。這往往會讓我們陷入困境,使我們遭受不必要的傷害。
我們可能會受到思考和行為走極端的人吸引,然而,待在這種人身邊,常常會帶來更多煩惱和痛苦。
雖然每一種家長都可能產生極端思考,但是這特別容易出現在信仰某種基本教義派宗教的家長身上,這些家長多半嚴格、苛刻、挑剔、力求完美,遵循以羞愧為本的體制,力圖掩蓋甚至毀滅真我。
相較於長期酒癮、藥物依賴、共依存症、其他成癮或依附行為,極端思考與這些行為的相似之處在於,它們都會嚴厲、不切實際地限制我們的可能性和選擇。如此受限,讓我們感到拘束,無法發揮創造力,也無法在生活中成長。
在治療時,我們會開始了解,生活中大多數事物(包括我們的康復),都不是走極端的全有或全無,也不是只能二選一。大多數事物都是深淺不一的灰,既不是0,也不是10,而多半是位在中間的3、4、5、6、7。
(圖片來源:pexels)
控制
控制也許是我們人生中最主要的問題。不管我們認為自己得控制什麼,比如他人的行為、自己的行為或其他東西,我們的假我總是會緊緊抓住這個意念,不肯放開,結果經常招致情緒上的痛苦、困惑和挫敗。
終究,我們無法控制人生,越是想要控制,越覺得失控,因為我們在這上面集中了太多注意力。感到失控的人,經常會執著地想要掌控一切。
控制也跟依戀有關。聰明人會發現,依戀或是想要掌控一切,正是痛苦的基礎。
當然,痛苦是人生的一部分,也許每個人都必須受苦,才會開始思考人生的其他選項。痛苦說不定能指出通往內心平靜的道路。一個幾乎總是能減輕痛苦的選項,就是放棄:放棄假我,放棄執著於「我能夠控制一切」的想法。
如果抗拒這麼做,我們就會感到痛苦。我們會慢慢發現,最強大、最有療效的行動,就是放棄總想控制一切的需求,如此一來,我們的真我就會獲得自由。
在這種情況下,「放棄」指的不是輸掉,不是投降;相反地,放棄的人反而會在試圖控制的掙扎當中獲勝,減輕大部分由於試圖控制所導致的不必要痛苦。這會成為人生中不斷進行的一個過程,而不是一次達成的目標。
(圖片來源:pexels)
想要「控制」的需求,跟其他幾項重大人生課題有著密切的關聯,包括意志力、害怕失控、依賴/獨立、信任、體驗感覺(尤其是憤怒、自尊、羞愧)、隨性、極端思考、對自己和他人的期待。
許多人都沒有解決這些重要的人生問題,可是大多數時候,他們卻相信自己已經克服了,成功控制了這些問題和所有人生中的麻煩事,甚至相信自己可以用某種方法控制人生。
大多數人很難明瞭,人生是無法控制的。無論我們怎麼做,人生這套強大、不可理解的過程都將繼續。人生無法控制,是因為人生太過豐富、率性、毫無秩序,單憑我們理性、控制的自我/假我根本無法完全理解,更遑論控制。
這時,我們可能會發現有解決之道,有一種方法能夠擺脫伴隨著掌控的需要而來的痛苦。這個解決之道,就是放棄。然後,漸漸地,我們會成為人生的共同創造者。
這就是心靈方面的療癒會開始發揮強大作用的時候,參加酗酒者家屬團體、戒酒無名會、戒毒匿名會、酗酒者成年子女團體、暴食者匿名會與其他的十二步驟康復計劃,都會對我們有幫助,其他提升靈性的活動也可能有用。
透過合適人選的協助,我們能夠真正放手,解決自己的控制問題。當我們著手去做,就會慢慢發現真正的自我,也感覺更有活力。
(圖片來源:pexels)
▍過度負責
很多成長於不健全家庭中的人,學會了過度負責。如果想要避免許多令人難受的感覺,比如憤怒、恐懼和傷心,這似乎是唯一的方法,也能給予我們控制一切的錯覺。只不過,過去似乎行得通的方法,到成年後未必每次都會奏效。
一名四十歲的病患告訴我,他總是答應工作上的所有要求,給自己帶來了很多痛苦。他在團體治療中努力改變自己,也上了增強自信的課程,學會拒絕,讓其他人去做他做不到或不想做的事。他逐漸找回了自己的內在小孩。
有的人並不是過度負責,而是不負責任、被動,覺得好像全世界都在迫害他們。處於這種情況的人,如果能在治療時致力解決這些問題,或是練習建立健康的界線,都會很有幫助。
▍忽視自己的需求
拒絕承認並忽視自己的需求,和過度負責密切相關,這兩者都是假我的行為。
藉由觀察與努力治療,我們漸漸能夠辨認出哪些人會以健康的方式,滿足我們的需求。當越來越多需求得到滿足後,我們會發現一項至關重要的事實:我們自己就是最具影響力、最能發揮作用、力量最大的人,有能力幫助我們自身,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事物。
我們越明白這一點,就越能夠覺察並確實滿足自己的需求。如此一來,我們的內在小孩就會逐漸覺醒,慢慢茁壯、成長、創造。正如維琴尼亞‧ 薩提爾所說:「我們必須把自己視為首要的奇蹟,值得別人的愛。」
(圖片來源:pexels)
▍對不當行為高度容忍
成長於不健全家庭的孩子,在成長階段通常不知道何謂正常、健康或恰當。由於沒有其他基準能夠檢驗現實,他們會認為,自己的家庭和生活缺乏一致性、充滿創傷和痛苦,是「本該如此」。
事實上,當我們扮演假我(有問題的家庭、朋友關係、工作環境,往往鼓勵我們這麼做),我們會變得越來越僵化,不知道自己還有別的選擇。
在療癒的過程中,假如有經過專業訓練、可靠的人選在一旁陪伴我們,給予回饋,我們會慢慢了解什麼是健康的、什麼是恰當的。與此相關的其他問題包括:過度負責、忽視自己的需求、感受、界線問題、羞愧和自卑。
提姆是個三十歲的單身男子,參加自助團體已經兩個月。他告訴我們:「小時候,我覺得自己被困住了。父親酗酒時,我不得不忍受他毫無理性的言行,他每天晚上都喝,週末更是幾乎整天喝酒。我想要躲開他,卻又會覺得非常內疚,我母親說我很自私,更加深我的罪惡感。即使到了今天,我成年了,我還是任由別人對我不好,任由別人踩在我頭上。當我發現了問題家庭成年子女的心理治療,開始閱讀相關資料、參加聚會,我才發現自己這樣是不健康的。」
提姆逐漸明白,他過度容忍其他人的不當行為,並且嘗試擺脫這種經常不易察覺的虐待。
繼續閱讀:
1. 大人的成熟指標─不必為另一個人犧牲自己
2. 懂得說「不」接受自己能力有限的事實
更多《跟心裡的傷痛告別》的文章:
《跟心裡的傷痛告別:創傷療癒大師教你如何修復失衡的人生》
作者/查爾斯‧惠特菲爾德
本文經遠流出版社同意後轉載,本書更多的精彩內容,請按此了解
―
在這種情況下,「放棄」指的不是輸掉,不是投降;相反地,放棄的人反而會在試圖控制的掙扎當中獲勝,減輕大部分由於試圖控制所導致的不必要痛苦。這會成為人生中不斷進行的一個過程,而不是一次達成的目標。 -
-
-
- ● 關於作者>>
- +看更多作者
-
-
- 出版媒體 遠流出版社
- 1975年,發行人王榮文創辦「遠流出版社」,期許「承先啟後、源遠流長」之外,也有「萬里尋仙不辭遠、不廢江河萬古流」之意。遠流始終渴求新鮮智慧,尋訪高人、聰明腦袋,鼓舞國人面對激蕩滾滾流水,敢做中流砥柱。「建立沒有圍牆的學校」、滿足廣大讀者「一生的讀書計畫」是遠流出版堅持不變的理念。
進入21世紀,新時代的新觀念驅動了社會、生活型態與消費者行為的巨大改變,遠流已由傳統出版,轉型創新為紙本、數位(台灣雲端書庫)、空間(華山1914文創園區)三合一的全新知識傳播集團。未來,遠流將持續開發原創內容、創造品牌價值,提供多樣的載體服務,利用多元的呈現方式,滿足量身自主的閱讀與學習。盼望在美麗新世紀裡,為全球的華文讀者,持續營造最豐厚美好的生活視野。
-
更多福利補助、長照資訊,每日傳遞給您
快來加入愛長照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