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有一天,爸爸變成了孩子...這個家,還有必要回來呢?《媽媽不見了》演出臺灣長照家庭的愛與悲
68479 人瀏覽 -
-
2017/03/23
作者 愛長照編輯團隊 -
-
(圖片來源:《媽媽不見了》官方粉絲團)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這句話你是否經常會聽到?甚至是許多人掛在嘴邊的口頭禪;以致於許多台灣人把門關上,不習慣向外求救,讓生活變得更加無奈。可是對內向著家庭尋求解答或救贖,卻又是百般難解的糾結,找不到答案;直到家庭遭遇變故,或是家人生病了.....那些說不出口的話,逼得我們不得不面對。
▍ 為了家庭子女付出 媽媽她有「自己」嗎?
在許多臺灣製作的戲劇裡,我們似乎可以看到相似的「母親」形象,總是任勞任怨、為家庭犧牲付出,幾乎是十項全能、樣樣包辦......在這樣的女性形象裡,許多人的確彷彿看到了自己的母親,生命如此強韌,為了家庭子女「甘願」犧牲,直到年老衰弱,等待子女回家孝養。
(圖片來源:《媽媽不見了》官方粉絲團)
在長照家庭裡,上一代的「媽媽」,也幾乎被認定要作為照顧的角色,並應該就像長期支撐家庭那樣的強壯有力,應當「任勞任怨」、「不求回報」......
但是如果是要你扮演這樣的角色,你能扮演多久呢?有人形容,長期照顧是一條沒有盡期的長路,照顧者隨著病程的改變,無論是自己或是被照顧的情緒,是如此敏銳地被牽動,那種無人理解的憂鬱與沈重,才是讓照顧者每一步都走得艱辛的原因。
(圖片來源:《媽媽不見了》官方粉絲團)將所有的照顧壓力放在女性身上,男性的角色呢?在《媽媽不見了》中,那位需要家人照顧的爸爸,其實有更深的壓抑與無奈,無論是溫柔或是愧疚都往心裡塞,卻成了一道難以溝通的牆。這些傳統壓抑的角色,其實就在我們社會中,正在上演。
《媽媽不見了》這一部電視電影,要讓更多人看到「高齡化社會、長照與女性議題」,如果你在照顧路上,想來會感同身受;而對於「未來」的照顧者(你我都可能無法免於),也請大家想想,我們怎麼看待自己的父母親與家庭關係。感性的,我們重新連結彼此的親情與愛;理性的,我們其實現在就能召開家庭會議,做為成熟的大人,認真地來聊聊照顧這件事。
(繼續閱讀:長照重擔經常落在身心狀況最差的家屬肩頭)
(圖片來源:《媽媽不見了》官方粉絲團)
劇中飾演女兒的侯怡君,本身也是一位「資深」照顧者,(專訪侯怡君:感謝媽媽還有力氣罵我)她笑稱演來真是「感同身受」,而另一位主角楊貴媚,也是孝養女兒、身心疲累的照顧者,在接受蘋果日報訪問時,娓娓道來照顧的心路歷程。
我們的社會真的不缺故事的素材,需要的是大家的心力可以凝聚起來,讓彼此照顧的路上,千萬不要再那麼孤單了!不要把苦往心裡放,也不要一個人硬撐。愛長照成立以來,長期收集補助資訊、社會資源,邀請失智症專家、諮商心理師、醫師,以及與各個長照相關單位合作,就是希望大家努力分享出去這些故事與資訊--我們知道你很辛苦,我們要減輕你的負擔,今天我幫你,明天,我知道你也會幫我,這是我們的高齡社會,生命是善的循環。
推薦閱讀:
來看《媽媽不見了》的預告片喔!
《媽媽不見了》臉書官方粉絲團(溫馨提醒:3/26晚上10點民視首播)
https://www.facebook.com/sheisfamily/
【民視 愛長照特別企劃】看首播回答問題送紓壓好禮 :
https://goo.gl/Dz6xzO
在長照家庭裡,上一代的「媽媽」,也幾乎被認定要作為照顧的角色,並應該就像長期支撐家庭那樣的強壯有力,應當「任勞任怨」、「不求回報」...... -
更多福利補助、長照資訊,每日傳遞給您
快來加入愛長照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