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齡閱讀

心靈加油站
不願為長輩延命而引發的家族內部糾紛-《不在病床上說再見》
不管接不接受延命醫療,整個家庭都會因而產生重重的內心糾葛。為了減少家屬們因醫療而起的糾紛,相關的醫師學會都有必要站起來,以堅定的立場大聲疾呼:邁入臨終期的高齡者,根本不適合進行胃造口手術或長期靜脈注射。(圖片來源/Freepik)
啟示出版
2025/07/28

心靈加油站
一邊是家屬的「捨不得走」、一邊是患者的「不想再拖」-《不在病床上說再見》
有許多家屬都不希望為患者做延命醫療,其原因大多是患者本人在失智症發病前就表示過拒絕延命。但還是有很多家屬會希望能打點滴。由於是勉強患者的身體再多活二至三個月,患者在過世時將會極度瘦小,僅剩一副皮包骨的狀態。(圖片來源/Freepik)
啟示出版
2025/07/25

社會資源
偏心母「財產傳男不傳女」,女兒顧病母卻分不到?律師揭繼承真相
45歲單身女辭職專心照顧罹癌的媽媽,兩位已婚的哥哥很少回家探望。但媽媽卻執意把房子土地都留給哥哥們,只因為他們是男生以後要「捧斗」...這合理嗎?律師王耀緯分析,女兒和兒子同為第一順位繼承人,有權利和哥哥公平分產。 示意圖/Canva
橘世代:精彩人生2.0,展開人生新風景
2025/07/24

心靈加油站
不怕談死,怕的是「無法好好告別」-《不在病床上說再見》
一直以來,我們醫師都盡量避免在患者面前提起死,避免患者有過多的擔憂和想像,因為患者會感到恐懼。但實際上,就算提起死,很多高齡者其實並不會感到害怕。反過來,他們會對所謂的死亡提出很多看法和意見。(圖片來源/Freepik)
啟示出版
2025/07/24

社會資源
陪伴最終旅程!「安寧療護」補助弱勢家庭,條件、金額一次看
「安寧療護」是讓生命末期充滿尊嚴與關懷的照顧選擇,很多人擔心費用是否高昂難負擔,其實有不少機構提供符合條件的安寧病患及家庭多項補助,快來看看如何申請! 示意圖/Canva
橘世代:精彩人生2.0,展開人生新風景
2025/07/23

心靈加油站
在人生還來得及的時候,把最想做的事寫下來並去完成 -《健康到最後:預防臥床,無憾善終的本事 》
參訪完安寧病房後,每個同學的腦袋裡果然想的都是:該怎麼安排人生,而不是上完課、唱完歌,事情過了就過了。如果未來的某一天,你也有機會選修「死亡學」這堂課。你會有什麼不一樣的收穫呢?對我來說,一堂課能讓我盡早領悟「人生有限」。(圖片來源/Freepik)
圓神出版事業機構
2025/07/23

病症知識
樂意保、欣智樂⋯失智症新藥誰能用?醫:先看有無符合「這3條件」
國內心臟外科權威、前台大醫院院長林芳郁罹患失智症令人震驚,讓失智症議題再度引發各界關注。近年來,失智症治療因新藥的問世,為早期阿茲海默症患者帶來更多希望。台灣6月核准兩款失智症新藥樂意保(Leqembi) 和 欣智樂(Donanemab),兩者皆可減少澱粉蛋白沉積,延緩失智症病程惡化,為患者爭取更長的黃金穩定期。
Uho優活健康網
2025/07/22
.jpg)
病症知識
糖尿病併發症、洗腎預防與徵兆-《健康到最後:預防臥床,無憾善終的本事 》
根據二○一九年的台灣腎病年報,台灣大約有一半以上的洗腎病人都有糖尿病。糖尿病絕不是「難以掌握」的慢性病,生活習慣調整、乖乖吃血糖藥,你也可以控制得很好。(圖片來源/Freepik)
圓神出版事業機構
2025/07/22

病症知識
健檢都正常,為何還是頭暈脹氣?醫揭「過敏食物前3名」致慢性發炎
「健康檢查結果正常,但身體還是覺得不舒服,常常頭暈、脹氣。」對此,家醫科醫師林指出,若出現查不出病因的疲倦或頭暈,應檢視自身的壓力狀況、飲食內容及生活作息。其中一個常被忽略的原因,可能是你正在對日常食物「慢性過敏」引發的長期發炎反應,小心血管提早硬化。
Uho優活健康網
2025/07/21
.jpg)
長期照護
跌倒的預防與徵兆-《健康到最後:預防臥床,無憾善終的本事 》
跌倒往往不是單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多種風險的累積。擁抱爸媽,現在回想起來確實有諸多好處,例如:能幫爸媽檢查跌倒風險。如果爸爸走過來抱你的時候走不穩了(肌力或平衡感不良)、如果媽媽站起來抱你的時候變矮了(骨質疏鬆)等等,都是我們提早發現的風險因子。(圖片來源/Freepik)
圓神出版事業機構
2025/07/21

長期照護
長輩社交的隱形助力「神器」:穿脫同時復健!維持自立x尊嚴失禁照護技巧
他們認為穿尿布等同於承認自己「老了、不中用了」,這種心理壓力往往比生理不適更加沉重。此外,長輩可能因為過去的生活經驗,對於個人隱私和尊嚴特別敏感,認為失禁是一件羞恥的事情,寧可選擇待在家中也不願面對可能的社交壓力。
愛長照企劃編輯
2025/07/21

社會資源
2步驟+3策略 完善退休規畫
「我繳了20年、30年勞保,真的能領到退休後需要的錢嗎?」這是不少45歲~60歲中壯年族群心中的焦慮。近年來物價上漲遠比薪資快,實際購買力逐年下降。(圖片來源/Freepik)
Smart智富
2025/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