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請關心身邊的長輩好嗎?老年和憂鬱,是導致自殺的重要因子-《他是憂鬱,不是失智了》
10743 人瀏覽 -
-
2018/11/25
作者 愛長照編輯團隊 -
-
文/和田秀樹
關於老年憂鬱症的問題,我覺得最需要重視的還是老年人的高自殺率。
自殺率會隨著年齡升高,在世界各國是共通的現象。或許是受到大腦神經傳導物質減少的影響,憂鬱症老人也更容易想不開,而選擇輕生。
實際上,我曾經有過一次慘痛的經歷。
那應該是我剛到浴風會醫院任職一、兩個月的事,在當時的住院患者中, 有一位出現疑病症症狀的老媽媽,因為狀況改善而一度出院。
之後她再次住院,我按照先前的治療方針為她診治,但是當天她就在住院大樓裡上吊自殺了。發現此事的護理師心想不能隨便移動遺體,就一直保持原狀。由於我是她的主治醫師,所以直接被叫到了現場,由我親手將她的遺體放下來。
這對我來說是極為衝擊的體驗,我的情緒陷入谷底,甚至想著「乾脆辭掉精神科算了」。之後,院內開了一場類似反省會的討論會,資深的前輩給了我許多建議。
(圖片來源:pexels)
「面對老年患者時,首要之務就是不能忽視憂鬱症的可能性。」——這是我從切身體會中學到的教訓。
自此之後二十三年,我再也沒有讓任何一個患者自殺身亡,這是我身為醫師最大的驕傲。
一般來說,「精神科醫師會經歷多少患者自殺」,可以從統計數據中大致得出。全日本一年間三萬三千名自殺人口中,約有七千名是憂鬱症患者,其實根據研究,自殺人口中罹患憂鬱症的應該有二萬五千人,這七千名是已就醫卻仍然自殺的人。
另一方面,日本國內的精神科醫師約有一萬二千名,這樣計算下來,等於一名醫師每兩年就要經歷一次患者的自殺。
回首過往,其實我會選擇成為精神科醫師的原因,是我以為這是患者最不會死亡的醫療科別。
讀者中應該有不少人知道,我在就讀醫學院的六年內,曾經做過補習業、學生寫手、拍過電影,還當過偶像的製作人。當時,我覺得這麼不務正業的自己要是成為直接左右患者生命的內科或外科醫師,那可就糟糕了,因此才選了感覺最無害的精神科。
(圖片來源:pexels)
然而,就算是專業精神科醫師,還是每兩年就要經歷一次患者的自殺。
當然,這其中有許多複雜的因素,不能全歸因於醫療上的缺失,但醫生是否認真地診治病患,仍然會使結果大有差異。
在那次悔憾的經驗之後,這二十三年來我的患者再也沒有人自殺,而當我以此為傲時,總會有人揶揄:「那是因為你只看老年患者吧?」
別說傻話了,只要看看統計就知道,在三萬三千名自殺人口中,有將近四成、約一萬二千人都是六十歲以上的老年人。
【編註:在台灣,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二○一六年的自殺人口中有超過四分之一是六十五歲以上的長者,而憂鬱傾向是造成自殺的首要原因。】
由數據可知,老年人真的很容易自殺。
然而,旁人卻以為「只看老年患者就不會碰上自殺」,實在與我的本意背道而馳。能有這樣的成果,是因為我非常認真、盡責地去理解和治療患者,才使他們免於自殺的危險。
繼續閱讀:
1. 如果沒有活下去的勇氣,那麼,請來這裡「死一次」-南韓治療中心
2. 揭開「老人自殺」的神秘面紗,千萬別錯過可利用的社會資源
更多《他是憂鬱,不是失智了》的文章:
《他是憂鬱,不是失智了:老年憂鬱症,難以察覺的心病》
作者/和田秀樹
本文經仲間出版社同意後轉載,本書更多的精彩內容,請按此了解
「面對老年患者時,首要之務就是不能忽視憂鬱症的可能性。」——這是我從切身體會中學到的教訓。 -
更多福利補助、長照資訊,每日傳遞給您
快來加入愛長照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