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朱國鳳專欄】鼻胃管「並不該死」,成功的整合照護,3個月「拔管」成功
23128 人瀏覽 -
-
2018/07/16
作者 前資深媒體人 朱國鳳 -
-
2017年間有一則社會新聞,繼母與繼子女之間,因為「那根該死的鼻胃管」,而引起一場大論戰,從此我對於這根管子,抱著高度關注。
月前在銀髮展上,我聆聽了一場發表會,演講者提到一個真實案例「宋媽媽」。宋媽媽出院時四肢無力,生活自理功能大幅退化,而且還插了一條「鼻胃管」回家。
幸好透過「整合照護」,三個月後,鼻胃管不僅可以移除,宋媽媽的自理功能也能大致恢復。
這讓我想起社會對於鼻胃管的疑懼,網路上只要有關於鼻胃管相關的文章發表,討論區裡總是一面倒的出現類似「我也不要插鼻胃管」的留言。
▍ 一天六次管灌胃食,家屬無限焦慮因此當我聆聽到「那根令人恐懼的鼻胃管」,可以成功地拔除;因為術後臥床而退化的自理功能,可以逐漸回復時,決定深入了解宋媽媽的整合照護之路,特別專訪中化銀髮北區照護管理中心經理杜雪貞護理師。
杜雪貞娓娓道來宋媽媽(化名)的原本狀況,在住院之前,宋媽媽每周需要洗腎3次。78歲時,因為直腸癌手術開刀住院,一個月後又因為肺部感染發炎。
在醫院住了兩個月,臥床太久、出院時下肢活動能力下降,生活無法自理,需要他人協助。一天要進行6次的鼻胃管灌餵食,家屬對於出院後如何照顧宋媽媽,感到不知所措與焦慮。
(圖片來源:istock)
由於小孩們都有工作,當務之急是要找到可以扛起照護重任的「一雙手」,而且這雙手還要懂得幫宋媽媽整合各種專業資源。
因為宋媽媽需要的不只是居家照顧,還包括居家護理、語言治療、復健,透過朋友的轉介,家屬找上了中化銀髮。
中化銀髮的「照護管理師」,在宋媽媽出院前,就陪同家屬到醫院,與語言治療師一起參與出院準備的訓練計劃。
▍ 鼻胃管,扼殺人生的最大快樂一般醫院在執行「出院準備」時,根據SOP的要求,醫院一定會提供完整的衛教與衛教單。宋媽媽就醫的醫院,在出院準備協助會議中,還有跨專業團隊參與討論,包括醫師、護理師、語言治療師、營養師。
但是家屬是否完全理解?照顧者是否能確實follow?答案可能就不一定了。
再加上宋媽媽需要的是跨專業的照護,更需要一位懂得整合專業資源、以及懂得跟專業資源溝通的靈魂人物:照護管理師。
這位照護管理師,扮演最關鍵的單一窗口角色,不僅要負責與專業資源提供者溝通,與被照顧者以及家屬溝通,還要能監督居家照顧員確實執行照顧計畫。
以宋媽媽為例,不僅要整合「居家護理師」,執行更換管路與術後傷口的護理,還要整合「語言治療師」。
因為照護管理師與宋媽媽及家屬討論後發現,宋媽媽最期待的是能拔掉鼻胃管。
(圖片來源:istock)
鼻胃管,是一條從鼻腔通過食道、再直達到胃部的管路。當有咀嚼障礙、吞嚥障礙、容易嗆咳造成感染時,為了避免營養不良,或是感染而危及生命,就需要這條塑膠軟管上陣了。
鼻胃管不像尿管、尿袋,可以隱藏在褲子裡、裙子裡。這個必須固定黏在鼻孔旁的裝置,讓人一目瞭然,會讓病患產生退縮心理,不願意與外界接觸。
更重要的是,鼻胃管還剝奪了咀嚼與品味食物的能力,病患只能無奈地看著稠狀的管灌食物,「借道」鼻腔裡的軟管直通胃部,美食裡的酸甜苦辣,完全無感。
作家林語堂曾在《生活的藝術》中曾寫道:「屈指算算生活中真正令人快樂的事物時,『食』是第一樣」。鼻胃管,等於扼殺了人生中最大的快樂。
▍ 3個月移除鼻胃管,人生又從黑白變彩色不願意與人群接觸,沒辦法品味美食,人生尊嚴受到嚴重打擊,裝上後無法拔除的疑慮,都是鼻胃管讓人恐慌的原因。宋媽媽表達出想要拆除鼻胃管的強烈意願,照護管理師開始努力讓宋媽媽的心願成真。
因此照護管理師不僅整合「居家護理師」,還整合「語言治療師」。根據醫生的處方,語言治療師為宋媽媽設計出專屬的「居家活動紀錄表」。
有了這份紀錄表,居服員要協助宋媽媽每天進行四種訓練:唾液腺按摩、舌頭運動、咽喉運動、嘴唇運動,並且要清楚記錄每天的運動頻率。
(圖片來源:istock)
譬如「唾液腺按摩」,就包括「耳下腺按摩」、「顎下腺按摩」、「舌下腺按摩」,每天按摩幾次、每次按摩幾秒,都要清楚記錄。
一段時間後,把這些數據回饋給語言治療師,語言治療師可以再做進一步的調整或強化。
於是出院後的第3週,宋媽媽開始慢慢練習吞嚥質地適宜的食物,3個月後移除鼻胃管,恢復由口進食,宋媽媽的人生逐漸由黑白變彩色。
這是整合照護奏效的成功案例,源自於跨專業團隊的通力合作,再加上被照顧者與家屬的全力配合。
▍ 照護管理師,才能成功整合各項專業資源杜雪貞表示,目前政府的長照體系中,其實也有包括居家照顧、復能照護、居家護理訪視、營養照護、進食與吞嚥照護等資源。
但是如果沒有一個「照護管理師」、或是「照管經理」(care manager),去扮演統籌窗口,這些專業資源猶如存在「平行時空」,無法自動連結,無法整合發威。
就算懂得銜接多項的專業資源,也還是要有一位稱職的care manager,去協助管理居家服務員、或是家屬有確實「按表操課」。
因為衛生福利部台中醫院家醫科主任許碧珊醫師曾表示,照護計畫應該依據長輩狀況進行「滾動式調整」。根據一份詳實登載的記錄表,整合照護團隊就可以即時調整照護方式。
想想看,如果要從醫院接回一位長者,不只需要照護術後傷口,長輩臥床太久,四肢無力,身上插著鼻胃管,每週還要洗腎3次。很多蠟燭兩頭燒的家屬,可能的選擇,就是直接送去安養機構,長者最期待的「在宅安老」,就會變成遙不可及的夢想。
(圖片來源:photoAC)
要提醒的是,如果想要恢復原先可以生活自理的狀態,出院後有一段很寶貴的
「黃金期」。在「黃金期」間,透過跨專業團隊的協助,擺脫輪椅、拔掉鼻胃管,都是可以期待的。
懂得銜接醫院到居家的這段路,「長照」可以變「短照」;不懂得銜接醫院到居家的這段路,「短照」就會變「長照」。從宋媽媽的經驗讓我體認到,鼻胃管「並不該死」,也不需要放大恐懼,社會應該做的是正確認識。
關於鼻胃管迷思,這些也推薦給你>>
繼續閱讀:
1. 朱為民-「醫師,幫爸爸放鼻胃管好不好,我不想看他餓死……」—
目前政府的長照體系中,其實也有包括居家照顧、復能照護、居家護理訪視、營養照護、進食與吞嚥照護等資源。但是如果沒有一個「照護管理師」、或是「照管經理」(care manager),去扮演統籌窗口,這些專業資源猶如存在「平行時空」,無法自動連結。 -
-
-
- ● 關於作者>>
- +看更多作者
-
-
- 理財記者 前資深媒體人 朱國鳳
- 從台灣第一本理財雜誌開始,完整參與理財雜誌的更迭變化。曾主跑過房地產、證券、基金、銀行、保險等財金路線,擁有產官學界豐富的採訪與撰述經驗。 有感於網路興起,碎片般的知識更容易產出與取得,自我期許在眾聲喧嘩的年代,提供整合性、系統性的建議。
朱國鳳專欄: http://www.ilong-termcare.com/Expert/Detail/8
-
更多福利補助、長照資訊,每日傳遞給您
快來加入愛長照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