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人過度依賴醫療 ,才會不愛惜身體?《健康,自脊來》

    24265 人瀏覽
    台灣人高度仰賴醫療的現象,讓我不禁思考,是不是因為我們的健保很便宜,讓民眾愈來愈「失能」—失去自己促進健康的能力?

    作者/鄭雲龍
     

    醫療有它的價值,一個人這裡痛那裡痛,表示身體有了症狀,這時當然要將症狀交給醫療處理,藉由醫療緩解症狀跟疼痛。但醫師負責的是「疾病」的處置,醫師管不到你的生活,更無法負責你的健康。
     
    醫療
    (圖片來源:pixta)
     
    每個人都是自己健康的主人,要擁有健康的身體,終究得靠自己,尤其是
    脊椎健康,對難以歸於疾病的腰酸背痛,不能只依賴醫療,最重要的是自己建立對酸痛的認識及健康管理的知識。症狀交給醫師後,每個人應該做的是把不舒服擺到旁邊,注意力放在如何健康!
     
    但目前台灣整個社會過度依賴醫療,很多人不相信、也不願意自助自療。依行政院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的統計,台灣人平均一年看診十四至十五次,是歐美國家人民的二至三倍,所以健保虧損連連。
     
    健保
    (圖片來源:pixabay)
     
    台灣人高度仰賴醫療的現象,讓我不禁思考,是不是因為我們的健保很便宜,讓民眾愈來愈「失能」—失去自己促進健康的能力?
     
    因為看病方便又便宜,所以任何毛病,都找醫師解決;但也因為看病方便又便宜,門診總是人滿為患,醫師也只著重在緩解病人當前的問題,無暇與病人深入討論,找出真正的病因。
     
    台灣的健保提供了「俗擱大碗」的醫療服務,病人自由選擇醫師,醫師自由開立處方,以及採事後論量計酬(論件計酬)向健保署(一○二年七月二十三日中央健保局更名為中央健康保險署)請款。而早在一九三三年美國醫療費用委員會就提出警告:「採用論量計酬,醫療世界將沒有明天。」
     
    論量計酬的弊病,包括浪費資源醫療、傷害醫療品質,以及將注意力放在症狀處理上,民眾並不被鼓勵「自我創造健康」,而是生了病再來看病這「補破網」的消極作為,不若有的國家著重「預防重於治療」、「主動創造健康」來得積極。
     
    醫病關係
    (圖片來源:pixta ) 
     
    美國現有上百個健康維護組織(health maintenance organization,簡稱HMO),建立在論人計酬的預付基礎上,管理一群特定醫師,於合約期間內,向一群特定被保險人,提供綜合醫療服務。
     
    例如一位醫師負責照顧五百個家庭會員,假設這五百個家庭平均每戶一年花三萬元看病(家庭成員年齡不同,醫療花費不同,取平均值),HMO組織統計後,告訴醫師他的總額是多少錢,如果錢沒有用完,結餘的費用,該組織依一定比例回饋給醫師,所以醫師會努力照顧他的家庭會員,減少大家生病吃藥的機率,協助民眾自我生產健康。
     
    有些HMO組織甚至讓每個人都有一個健康儲蓄帳戶,如果保費用得少,還會有一筆錢進去你的帳戶,所以變成醫師跟民眾共同合作不生病。
     
    健康
    (圖片來源:illust AC ) 

    以腰酸背痛為例,由於台灣民眾沒有「健康促進」的觀念,一有酸痛就跑醫院拿藥膏、做復健,最終開大刀。
     
    但美國HMO組織的作法,是聘請專業講師為會員中有腰酸背痛問題的民眾開課,教導健康促進的觀念及強健脊椎的運動,還會派護士到會員家裡,從人體力學的角度檢視生活用品,例如水龍頭的位置是否適當、會不會造成使用者腰酸背痛、如何調整等等。
     
    換言之,人家的作法是「讓人民自己生產健康」,這樣健保就不會虧損。但如果每個人都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去看醫師、醫院逛不停,健保一定虧到底,造成民眾得多繳保費,且越來越不健康,醫師也過勞的惡性循環。
     
     

    ▍  自己的健康自己救
     
    我認為,無病無痛還達不到健康的標準,真正的健康是一個人願意為自己的健康採取更積極正向的作為,知道對的就去做,不對就不做。
     
    我把一個人對自我健康管理的覺察程度,以三角形分成三個層次,「健康促進」最高,「預防醫學」其次,「疾病管理」最低,請看下面的「自我健康管理的察覺三層次圖」。
     
    健康管理
     
    ● 最底部是「疾病管理」,為低度覺察。

    最多人在這個層次,人們是因為疼痛或症狀不得不行動與改變。比如我去看醫師是因為我有症狀我疼痛,不得不去找醫師。這個族群遇到問題時,想的是「怎麼辦?」、「誰可以幫我?」

     
    ● 中間的「預防醫學」為中度覺察。

    做健康檢查屬於預防醫學的範疇,人們因為看到檢查報告中有礙健康的紅字或數字,知道他必須做一些事情才能維持健康,但他的改變及行動含有害怕、擔心的成份,也是「不得不」之下的行為。

     
    ● 在三角形頂端的「健康促進」是高度覺察。

    在這個層次的人擁有積極正向的行動與改變,不管有沒有症狀、疼痛或生病的警訊,他們心中時時有三個字—「我如何」,像是:「我如何讓自己更健康」、「我如何達成健康的目標?」可惜在這個層次的人最少。

     
    預防醫學
    (圖片來源:photo AC ) 
     
    時代的面貌不斷翻新,現代人的健康問題,有五十%以上是由於生活型態改變而引起,過去仰賴醫療「還我健康」的模式,已經沒有辦法因應現代人的健康需求;尤其對追求健康的人來說,單單「疾病管理」已不足,因此上升到「預防醫學」的層次,定期做全身健康檢查的人口大增。
     

    但一年一次健檢還是不足的,對於健康,應該再上升到「健康促進」的層次。醫療不需要教育,一個人身體不舒服,自然會去找醫師,但這是事情發生後的補救措施;預防醫學雖然教育民眾「預防重於治療」,但它告訴病患「如果不怎麼樣,就會怎麼樣……」,比如「如果你不運動,以後中風的機率是七十%」等,多少帶點恐嚇的意味。
     
    「健康促進」則是讓人打心裡樂意採取主動,不是擔心後果才去做,更不是等到身體不舒服了再亡羊補牢。如果你有慢性酸痛的問題,我要以過去矯正過超過四萬人次的臨床經驗告訴大家:解鈴還需繫鈴人,除了你自己,沒有人可以真正幫你,因為只有你才能生產自己的健康,
    你才是你自己健康的主人,把健康交到別人手上,自己永遠不會健康!
     
    健康促進
    (圖片來源:pixta ) 
     
     



    繼續閱讀:

    1. 總是肩頸痠痛嗎?照顧你身體的超簡單伸展運動
     

    2. 預防駝背很重要!每天做「強背運動」 讓你抬頭挺胸活長久

    3. 脊椎保健達人鄭雲龍:「病人不該過度依賴醫師,健康的責任在自己身上。」

     
     
    更多《健康,自脊來》的文章:

     

     

     


    健康自脊來
    《健康,自脊來》作者/鄭雲龍
    本文經時報出版社同意後轉載,更多本書的精彩內容,請按此了解更多


  • 更多福利補助、長照資訊,每日傳遞給您
    快來加入愛長照Line↓


        


愛長照謝謝您長期的支持,如果您對內容有任何疑問,或想提供更多
 新的長照資訊給我們,歡迎聯絡我們:service@ilong-termcare.com
  • 愛長照定位:解決照顧者疑惑的社群、整合長照專業者的論壇、關心長期照顧者的媒體
  • 愛長照宗旨:希望,互助,愛心,陪伴
    • 愛長照訂閱電子報
    • 追蹤愛長照
© 2016 i Long-term care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