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沒有人想被遺忘,重視老年人的「社會性死亡」-《創造連結》
34050 人瀏覽 -
-
-
2016/11/08
作者 遠流出版社 -
-
-
-
-
-
作者/莎賓娜‧維德伍、迪克‧梵蒂可、湯瑪士‧哈瑪雅各森、米亞‧皮埃爾、安娜‧艾薇里、亞斯柏‧隆德
以人類的觀點來看,連結感可視為一種人權。
(圖片來源:pixabay)
對一個羅馬公民來說,被驅離城市、流放邊疆,可說是僅次於處死的重刑。「活著」的拉丁文是inter hominem esse,字面上的意思是「身處人群」,而「死亡」的拉丁文則是inter hominem esse desinere,也就是「無法身處人群,不再身處人群」之意。
腦力激盪:你的「第三人生」在哪裡?
人類是社會性動物;在演化過程中,我們對社會關係的理解與渴望已深深烙進我們的 DNA 中。
「當人們失去連結,他們就有被社會孤立的風險,他們在別人生命中的影響力也會就此消失。」這種情況稱為「社會性死亡」。
用德國社會學家齊格蒙・鮑曼(Zygmunt Bauman)的話來說,「社會死亡」的人們就等同舊而無用、隨手可丟的廢棄物,意謂著個人喪失社會角色與地位,被社會邊緣化,同時被社會視為死亡的現象,不論你實際上是生是死。
社會性死亡也代表社交生活的缺乏—缺乏興致、親近、關懷與相助—而深受其害的人則被化約為一個求助無門的對象,而非擁有自主能力的個體。
(圖片來源:Kat Northern Lights Man@flickr, CC BY-SA 2.0)
老死所帶來的疏離和貶抑,實為現今這個追求長生不老的後現代個人主義社會的陰暗面。
這些負面觀點導致老人、病人與垂死之人遭到邊緣化,進而與他人漸行漸遠,甚至在生理死亡降臨之前,先遭遇社會性死亡,活得好好的人卻被當作亡者、逝者看待。
我們不再像古早年代一樣熟悉死亡;我們不再自然地面對死亡、疾病與老化。
我們努力想讓自己遠離這些生命之必然,同時卻也把患病、垂死、衰老的人群推向連結斷裂的危機,讓他們獨自面對人生三大轉折期。
(人生有哪三大轉折期?看這裡更了解)
有時候,我們也會想要主動切斷連結。
現代社會中,很多人時時刻刻都在與人連結──有些透過手機和網路遠距交流,有些則實體面對面見面,例如在辦公室辦公時、在酒吧喝咖啡啤酒時。
(圖片來源:pixabay)
連結太密集,有時候反而讓我們抓狂。因此有些人偶爾會選擇暫時和他人切斷連結,買張機票飛往遙遠的目的地,遠離網路、手機和其他人。決定權在你。
然而,由於退休、痛失摯愛、疾病這三大老年變故的關係,有些人是在非自願情況下被迫切斷社會連結,面臨社會性死亡的風險。
在面臨重大轉折時,若有大型社會網絡支持,將能有效降低血壓、心跳、膽固醇,同時能減輕壓力、增強免疫系統。孤寂感可視為個人缺乏社會支持的感受。
荷蘭研究顯示,即便提供的實質支持(practical support)偏少,增加情感上的支持(emotional support)便能使老人的孤寂感降低,同時也能降低死亡率。
開創美好未來:長照很重要,但好好規劃第三人生更重要!
所謂的孤寂感是指一個人經歷不愉快或難以接受的感情斷交,或是和對方交情變差時,所產生的主觀感受。孤寂感降低、較多的情緒支持和死亡率的降低具有正相關。
孤寂感可視為一種「隱性」疾病。
受孤寂感所苦的人有較高機率產生憂鬱、運動不足、飲食習慣不良的現象,導致他們更容易染上感冒、流感等常見疾病,或甚至是更嚴重的疾病。
人年輕的時候,孤寂多半是個性使然。
(圖片來源:pexels)
但老年人的孤寂往往是由各種因素造成的:失去伴侶、社交網絡萎縮、退休後生理健康衰退等。
一起終結孤單:《明天別再來敲門》教你把芳鄰變親人
孤寂感的肇因大致可分為三種:個人因素(自我想法)、人際因素(和他人接觸)與社會因素。
孤寂感對人體健康的影響舉足輕重,這是因為缺乏了與他人的連結,我們就沒有外在動力來激勵我們恢復健康。
缺乏外在動力也會消弭我們的內在動力。
單是生病和寂寞相加就可以很嚇人,我們會開始懷疑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的價值,懷疑自己是否有為這個世界帶來什麼有價值的事物,或是懷疑我們某天夜晚過世後,會不會沒人想念。
沒有人想要被遺忘,但孤寂感會讓我們覺得自己早就被忘得一乾二淨。
即使我們最愛的親人或朋友剛來探訪不久,殘餘的孤寂感仍會流連腦中;我們太渴望他人陪伴了。
由於寂寞和疾病的關聯是如此密切,許多癌症中心都設立了探視系統,以幫助病人舒緩孤寂感,努力對抗攸關生命的重病。
更多《創造連結》的其他文章:
《創造連結》作者/莎賓娜‧維德伍、迪克‧梵蒂可、湯瑪士‧哈瑪雅各森、米亞‧皮埃爾、安娜‧艾薇里、亞斯柏‧隆德
本文經遠流出版社同意後轉載,更多本書的精彩內容,請按此了解更多
――
連結太密集,有時候反而讓我們抓狂。因此有些人偶爾會選擇暫時和他人切斷連結,買張機票飛往遙遠的目的地,遠離網路、手機和其他人。決定權在你。 然而,由於退休、痛失摯愛、疾病這三大老年變故的關係,有些人是在非自願情況下被迫切斷社會連結,面臨社會性死亡的風險。 -
-
-
- ● 關於作者>>
- +看更多作者
-
-
-
- 出版媒體 遠流出版社
- 1975年,發行人王榮文創辦「遠流出版社」,期許「承先啟後、源遠流長」之外,也有「萬里尋仙不辭遠、不廢江河萬古流」之意。遠流始終渴求新鮮智慧,尋訪高人、聰明腦袋,鼓舞國人面對激蕩滾滾流水,敢做中流砥柱。「建立沒有圍牆的學校」、滿足廣大讀者「一生的讀書計畫」是遠流出版堅持不變的理念。
進入21世紀,新時代的新觀念驅動了社會、生活型態與消費者行為的巨大改變,遠流已由傳統出版,轉型創新為紙本、數位(台灣雲端書庫)、空間(華山1914文創園區)三合一的全新知識傳播集團。未來,遠流將持續開發原創內容、創造品牌價值,提供多樣的載體服務,利用多元的呈現方式,滿足量身自主的閱讀與學習。盼望在美麗新世紀裡,為全球的華文讀者,持續營造最豐厚美好的生活視野。
-
-
更多福利補助、長照資訊,每日傳遞給您
快來加入愛長照Lin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