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在宅醫療 生根台東

    6983 人瀏覽
    唐三藏醫師走進台東部落,日本在宅醫療經驗,就此落地生根。借助部落緊密的人際關係,台東泰源與尚德部落,成了整合長照與醫療的實驗基地,一步步實現長者落葉歸根的想望。
     
    文/林怡廷
     

    「你好像唐三藏來取經,」日本在宅醫療人員曾這樣對余尚儒說。34歲的余尚儒,是台東聖母醫院居家醫療主治醫師,也是台灣在宅醫療研究會召集人。
     
    總戴著一副黑框眼鏡和帽子的他,喜歡看書,還曾夢想當個圖書館員。後來,他沒當圖書館員,反倒成了醫師;近年則因碰上
    居家醫療,成了醫界的「唐三藏」,看遍相關書籍,還踏上取經與實踐之路。
     
    早在2014年,居家醫療概念仍未在台灣普遍時,余尚儒受到《在宅醫療改變日本》一書啟發,自告奮勇,以一年時間走遍日本,向不同在宅醫療醫師學習經驗。因為居家醫療在日本已較成熟。它納入日本國家醫療政策超過30年,且為因應高齡社會,日本在2012年擴大經費支持,這包含提高支付額度,並提撥近25億日幣(約6.3億台幣),設置在宅醫療實施據點及培育人才。
     
    去年9月,這個「唐三藏醫師」帶著聽診器和一櫃書,從熱鬧的嘉義市繞過半個台灣,落腳4000人口、距台東市約1小時車程的無醫村───泰源及尚德部落;唯一對外道路,是只能容納一部車子通過的隧道。
     
    余尚儒不往都市跑,卻往山裡去,那是因為他期待,居家醫療能同等延伸到偏鄉,「居家(醫療)希望的是,一個沒有圍牆的醫療,」而他更試著將日本經驗,在台東生根。
     
    他最羨慕日本的在宅醫療和長照能密切整合。尤其,在
    失能或高齡者的生活中,「95%是長照,5%是醫療,」兩者缺一不可。整合的首要關鍵,是日本的醫療人員熟悉長照。但在台灣,「很多醫師對長照不了解,」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李玉春直指問題。
     
    在宅醫療
    (圖片來源:photo AC)
     
    余尚儒開始認識並連結長照資源。他就曾發現,病人常因傷口感染發燒、送醫,根本問題是「
    居服員2天才去1次,但一天要換4次藥,」他趕緊和照管專員聯絡,提高居服員的訪視時數等,有效減少感染。
     
    第二個關鍵,則是醫療端和長照端的「資訊整合」。
     
    余尚儒效法日本醫師,在病患家留記錄本,每次訪視後以簡單文字紀錄,讓來訪的居服員或家屬都能懂,更能提供連貫的照護;有些日本醫師甚至是透過電子系統,和長照人員分享資訊。
     
    每週三傍晚,余尚儒還召集社工師、營養師、護理師、居服員、藥師等召開照護共識會議,醫療和長照人員面對面溝通病人狀況、擬定更適合的照護策略。「有醫護人員的建議,我們照顧起來也比較安心,」居服員林淑貞說。
     
    參照日本經驗外,余尚儒發現善用部落的社區能量很重要。
     
    照護共識會議上不難發現,台東聖母醫院社工師簡志龍對部落每個居民的生活狀況瞭若指掌,他的建議對醫療或長照人員很有幫助。31歲的他,是部落長大的孩子,2年前回部落擔任社工師。
     
    「落葉歸根,要在部落內,」簡志龍道出許多部落長輩及他自己的心聲。但偏鄉醫療資源不足,一旦長輩生病,往返醫院困難重重,讓遠在外地工作的子女不放心。有的人索性把父母接到都市住,落葉歸根的盼望落空。
     
    這讓簡志龍積極和居家醫療團隊配合,想讓照護完善,也預約自己的老後。
     
    居家醫療
    (圖片來源:photo AC)
     
    尚德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陳人鼎也是部落「守護網」的一員。2年前,他在當地經營香草園, 「在外面打零工,不如就近上班,」為部落的健康中高齡長輩提供工作機會,解決經濟困境。
     
    他也發現,長輩的大小病痛常仰賴成藥解決,「我們之前開玩笑,找不到人,你看三支雨傘標的罐子在哪,就可以找到他。」但小病易釀成大病,這讓他常主動擔任帶路人,引介居家照護團走入需要的長輩家,避免惡化。
     
    「有這一層媒介在,居家醫療就容易進入社區,」余尚儒說,「這是一個很好的方式,不應該只是說醫院單方面想要提供服務,而是社區有需要,然後跟我們結合。」
     





    制度失靈 大家自己想辦法
     
    從工作、長照到醫療,部落的熱血讓長輩的安老出現一絲曙光。但余尚儒更期待制度的改善,讓一切落實。
     
    例如,截至2016年底,台東縣僅有兩組居家照護團隊,且關山、成功到大武是全台唯一沒有照護團隊的次級醫療區。但有許多居民需要居家醫療,這讓他和照護團隊除了部落內的51位病人外,仍得奔波於部落外、南北近80公里的範圍,為近百人提供醫療服務。如何提升誘因讓更多偏鄉醫師投入,成了關鍵。
     
    醫療和醫療間,及醫療和長照的整合也欠缺完善制度,多仰賴第一線人員的熱忱。余尚儒說,「這是制度失靈,讓大家自己想辦法,」照護會議也沒有專責人員負責管理,且管理費一年僅600元,讓落實與否成問題。
     
    反觀日本,制度則較完善。例如,日本由照顧專員(care manager)專責長照和醫療的聯繫,從初次照護到有病況變化,都要召開會議討論。若醫療或長照人員無法如期出席,照顧專員能給予考評。
     
    這突顯了台灣居家醫療要能好好落實,還有段路要走;這讓余尚儒憂心忡忡,也常投書媒體、期刊或出席會議發聲,這個唐三藏醫師至今仍未停下腳步。
     


    原文經天下雜誌同意後轉載,原文請點此
     
     
    繼續閱讀:

     
    1. 在家終老不是夢台灣在宅醫療學會赴日取經
     
    2.
    在宅醫療是讓每個人「活出自己」的醫療─日本在宅醫療的發展過程



    推薦閱讀:
      
             


    關於作者-天下雜誌


  • 更多福利補助、長照資訊,每日傳遞給您
    快來加入愛長照Line↓


        


愛長照謝謝您長期的支持,如果您對內容有任何疑問,或想提供更多
 新的長照資訊給我們,歡迎聯絡我們:service@ilong-termcare.com
  • 愛長照定位:解決照顧者疑惑的社群、整合長照專業者的論壇、關心長期照顧者的媒體
  • 愛長照宗旨:希望,互助,愛心,陪伴
    • 愛長照訂閱電子報
    • 追蹤愛長照
© 2016 i Long-term care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