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為民-安寧緩和療護:常見三大迷思

朱為民-安寧緩和療護:常見三大迷思

事實是,安寧緩和醫療只是治療的方向不同!對於癌症(或其他末期疾病)治癒性的醫療也許有其極限,但緩解症狀、關心情緒、身體照顧的醫療是永遠可以做的,以我服務的醫院為例,入住安寧病房的病人,有將近一半最後是可以出院的......

朱為民 醫師

2016/05/25

瀏覽數 77,737




張先生,60歲,肺癌末期患者。下午收到會診的通知,於是在週末下班前到10樓胸腔科病房去看這個病人。照例,以我熟悉的開場白開始:


「張先生您好,我是緩和醫療朱醫師,您的主治醫師請我來看您,最近還好嗎?」


張先生躺在病床上,看來有點虛弱,但仍可以擠出微笑道:「還好,就是有點喘,今天下午有抽了水,好多了。」


嗯,今天風和日麗,這個病人看起來也很和善,太好了,應該是個愉快的週末夜晚。不料,在床旁沉默不語的女兒突然發難:「緩和醫療?那不就是安寧嗎?」


這時候張先生彷彿大夢初醒:「安寧?那不就是叫我等死?」
 

(圖片來源:pixabay) 

 

▍  迷思一:安寧緩和醫療=等死


儘管安寧緩和醫療在台灣已經推廣超過十載,甚至在蓮花基金會全球死亡品質的評比中有亞洲第一的美譽,但還是有非常多民眾對於安寧不了解,張先生就是其中之一。


很多人的誤解是,末期疾病藥石罔效時,「只好」轉到安寧醫療,什麼都不做,等待。但事實是,安寧緩和醫療只是治療的方向不同!對於癌症(或其他末期疾病)治癒性的醫療也許有其極限,但緩解症狀、關心情緒、身體照顧的醫療是永遠可以做的! 



▍  迷思二:安寧緩和醫療=去住安寧病房


許多病人一聽到安寧就覺得自己要去住安寧病房了,馬上陷入一種悲慘的情緒,甚至我在會診時也有遇過聽到我是安寧醫師,馬上轉過頭去不跟我說話的。


事實上,目前台灣的安寧醫療,病人可以有不同的選擇,包含安寧病房、安寧共照、以及安寧居家治療。什麼是安寧共照呢?就是假如病人住在原團隊的病房,可能仍在接受治療,或不願去安寧病房時,我們安寧的醫師和護理師一樣可以到各病房去共同照顧這個病人,並且和其原團隊的主治醫師討論最好的治療方式。這對於還無法接受安寧病房,卻又希望得到緩和治療的病人來說,不失為是一個二全其美的辦法。





▍  迷思三:安寧緩和醫療=回不了家了


以我服務的醫院為例,入住安寧病房的病人,有將近一半最後是可以出院的!目前台灣的安寧病房設置多屬於是急性病房,也就是說當急性問題(如疼痛、呼吸困難等)處理完全,病人即可出院或下轉到慢性照護機構。


而因為愈來愈多醫療院所開始提供了安寧居家的服務,讓安寧的醫師、護理師、志工有機會可以到家中探視病人、調整藥物、給予平時照顧上的諮詢等,讓家屬可以更有信心在家照顧患者,也增加病人可以在自己家中生活的時間,讓他們在自己最自在的地方,有更多機會和家人相處。


世上的人儘管來自不同的地方,但我們人生的終點都是相同的。安寧緩和醫療,就是協助每個人在終點前的這一段路,可以自在、輕鬆,甚至可以帶點笑容,讓病人不需花太多力氣與病痛相搏,而可以留下更多時間和空間,給自己最愛的人。因為:「活著,是最好的禮物。善終,是最美的祝福。」

 

*本文朱為民醫師同意轉載於熟齡人生>>原文請點此




繼續閱讀:

1. 不要再說安寧就是放棄治療了!有關安寧療護的10個快速解答

2. 安寧緩和醫療是等待死亡?

3. 吳念真:那些安寧教會我的事......


安寧緩和專科朱為民醫師 


點此了解朱為民>>
 
民醫晚安。朱為民醫師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wmchumd/
 

● 朱為民-面對末期病人,說出以下三句話時請先思考一下

● 朱為民-面對末期病人與家屬:沉默,有時比言語更有力量




 
朱為民 醫師

朱為民 醫師

家庭醫學/安寧緩和專科醫師

朱為民醫師,1983年生。 家庭醫學/安寧緩和/老年醫學/職業醫學專科醫師。 喜愛閱讀、音樂及戲劇。 多元關注台灣高齡化及善終議題。 民醫晚安。

分享

Related Articles
廣編企劃

{{ item.title }}

{{ item.desc }}

{{ item.author.title }}

{{ item.date }}

瀏覽數 {{ formatNumber(item.views) }}


{{ item.author.title }}

{{ item.author.subtitle }}

{{ item.author.desc }}

分享

Most Followed Articles
你可能會喜歡

Related Articles
廣編企劃

讀取中

訂閱電子報

必填

請輸入正確的電子信箱

送出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