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把握溝通的四大原則!不再覺得老人家難溝通、歹逗陣
41990 人瀏覽 -
-
2019/02/02
作者 愛長照編輯團隊 -
-
整理撰文/蘇凡
臺灣在去年(2018年)四月邁入高齡社會,意思代表以後長者們可能會「滿街都是」了!但同時也發現到,許多人對於「老」有許多的迷思,例如覺得老就是病苦、退化、固執又嘮叨......等。
其實呀,我們都會變老,與其保留這些刻板印象,不如以一份同理心來了解長者、與他們溝通。
首先,為什麼許多人以為長者不好溝通呢?隨時年歲增加,長者可能會遇到這些問題:
1. 個人與社會疏離:因身體老化,在社會互動上減少資訊取得。
2. 寂寞與孤獨感:退出職場、家庭成員重組、另一半死亡。
3. 焦慮感:疾病與死亡的威脅,擔心生病沒人照顧或造成他人負擔,環境適應力不好、怨天尤人。
4. 認知與情緒的改變:悲傷、憂鬱、無助、憤怒。
5. 依賴性增加:因疾病與退化,造成身心方面的依賴。
6. 經濟的依附:因沒有工作,經濟上需依賴家人與陪伴。
7. 老年期不斷的失落與傷悲交錯。
如果沒有及時的身心健康維護,以及安排好退休後的生活,老人家自己也不好過,在溝通上難免會遇到一些問題。
在《老人溝通手冊》中建議,你可以採取以下方式,讓彼此的溝通順暢,了解彼此的語意與心意。
▍溝通態度與技巧,你可以這樣做
一、溝通態度
1. 專注
面對對方,保持眼神的接觸,積極傾聽,並注意長輩的各種反應。
2. 溫暖
運用口語與非口語訊息來表達對長輩的關心。
非口語訊息包括了:臉部表情、身體姿勢、眼神接觸、身體接觸等。
3. 接納
不評價長輩,讓他感到安全、輕鬆與關懷。
4. 真誠
以自發、真實的態度對面長輩的需求。
5. 尊重
不評價、不強迫長輩,並欣賞彼此的差異性。
6. 支持
降低長輩的焦慮,給予情緒上的安全、產生希望。
二、溝通技巧
1. 情緒反映
以簡短、正確的言語表達出對長輩畫中情緒或感覺的了解。
例如
長輩:「我不知道我怎麼了,事情馬上就忘,年紀大了就是沒用。」
回應:「你似乎很擔心自己的身體,好像它越來越不能被你控制了。」
2. 同理心
站在對方的立場將心比心,傾聽長輩,適時地表現自己的體會與了解。
(同理心有高低層次之非)
(圖片來源:istock)
例如
長輩:「為他犧牲一被子,做牛做馬,老了竟然要跟我離婚,還有道理嗎?」
回應1:「你先生這樣對你讓你感到很氣憤是嗎?」(低層次)
回應2:「你用一輩子的付出換來這樣的結果似乎感到很不公平。」(高層次)
3. 讚美(摘要+同理+讚美)
例如
「我看你在先生外遇時,獨力撫養子女長大,又要面對婆婆對你的為難,這段路你除了辛苦又充滿委屈,你的堅強與為孩子考慮,真是難得可貴。」
4. 探問
主動提問幫助長輩探究自己的處境。
(又分為封閉式與開放式探問)
封閉式:讓長輩回答「是」、「不是」、「可以」、「不可以」等簡單回覆。
開放式:需要長輩提供更詳細的說明。
例如
回應1:「您覺得這次住院的醫院服務好嗎?」(封閉式)
回應2:「對於這次住院,醫院的各項服務您有什麼看法?」(開放式)
大家有沒有覺得很受用呢?以上的內容來自於《老人溝通手冊》,是由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老人諮詢服務中心編印,大家可向天主教曉明社會福利基金會索取喔!
(圖片來源:photoAC)
繼續閱讀:
1. 三項關鍵,讓溝通有愛無礙
2. 「你想太多了!」、「可是......」想要老後人緣好,改掉這兩個口頭禪
—
其實呀,我們都會變老,與其保留這些刻板印象,不如以一份同理心來了解長者、與他們溝通。 -
更多福利補助、長照資訊,每日傳遞給您
快來加入愛長照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