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三代同堂、家屋自動化、生涯住宅……六種「在家老化」的新選擇-《銀髮生活》
24481 人瀏覽 -
-
2018/07/06
作者 麗文文化事業機構 -
-
主編/蔡瑞明 等20人合著
▍ 「在家老化」(Aging at Home)人們普遍喜歡住在自己的家裡,因為每個人最親密接觸的是家人, 與家人、家屋互動最長久,藉著熟悉、認同而於此屋終老,這是普遍人性。
一般言,自有的家屋又比租賃的更具「人屋心理叢結」。在地老化因此很自然的等同於在家老化,或者應該說,後者是前者的核心。
在家老化最主要的是身旁有無親人在家,可以做為不同程度之照顧者。三代同堂當然是最好的狀況,如果沒辦法如此,二代同堂也不錯(只要有已成年的子代或孫輩同住均可)。如果無法同堂,退而求其次彼此同鄰,也能達到某程度的互相照應。
如果都行不通,則只能特別依賴改善住屋硬體或裝設自動化科技設備。再其次則可考慮「團體家屋」與社區照顧之支援。近年各地也興起三、四對老朋友夫婦願意共同購屋做鄰居,或者共組團體家屋,以「同世代非血緣的類擴展家庭」的居住安排來彼此支援。
西方社會為輕中度失智者建構的團體家屋,則是對個人主義社會裡無人照顧的獨居失智者最佳的一種回應。
在家老化如果沒有親人照顧,國家社會應提供居家照顧(home care) 的服務。居家照顧實施的地點雖在家,但是這些服務是社區照顧的重要工作項目,社區裡必需有相關的設施,此部分將於療癒/育性社區章節再進一步討論。
這裡先檢討上述在家老化的幾種新作法:
1. 三代同堂、三代同鄰住宅這種居住安排方式乃基於傳統價值,可減少政府照顧老人的負擔。因此,政府政策性鼓勵三代同堂、同鄰,並提供相應住宅單元的作法, 有如新加坡的「組屋」給予三代家庭優惠申請辦法。
(圖片來源:pixta)
日本住宅市場上, 普遍出現「二世代住宅」產品,不少著名住宅供應企業竭盡思考,設計出世代居住單元間有隔有合的巧妙方案,特別看重祖父母與孫子女可方便來往互動,卻與兒子媳婦的居住空間較隔離,達到互相尊重的程度。
臺灣向來看重儒家思想,但在這方面倒沒有什麼作為。二十多年前,郝柏村行政院長曾推出三代同堂政策說帖,但是後繼無力,因為政府主導的國民住宅數量本來就少,住宅市場也沒有特別鼓吹三代同堂的產品。
胡幼慧(1995)曾指出三代同堂恐因父權意識,年老父母與年輕夫婦之間容易產生婆媳問題,而提倡三代同鄰以取代之。
亦即親子二代的住宅彼此鄰近,可得到彼此照應的好處。但是由於老年世代擁有的子女數越來越少,以及全球化促使年輕世代工作地點選擇擴大,我國的家戶愈來愈難三代同堂,但三代同鄰的居住方式多已浮現,只是未見正式調查證實。
2.「生涯住宅」(Lifetime Home)另一種想法也是從住宅類型(housing type)著手,生涯住宅源自日本與英國。其基本想法在設計或興建住宅時,即一併將未來在宅老化之需求考量進去。
日本住宅業(如積水集團)早年即推出生涯住宅,也就是設計預鑄式住宅,預先考量了家庭生命循環(family life cycle),住屋室內空間在不同循環階段可以彈性的進行適宜、不費大功夫的整修,以應合不同階段之家庭生活。
東京都老人研究所資深研究員林玉子(曾思瑜、陳政雄、林真如譯,2004)曾為自己設計一棟「一生的住宅」,同樣考量退休後自己與先生逐步的老化,住屋可以應合行動不便、坐輪椅,甚至臥床由人照顧的不同階段做調整,仍能持續方便的居住在家。
(圖片來源:pixta)
英國 Rowntree 財團法人的研究單位就英國一般 townhouse 住宅類型(如臺灣之 2-3 層連棟式住宅),開發可供老人終老居住之「終生住宅」(lifetime home)。它主要預留了適當位置與空間,方便必要時裝設一、二樓間的升降機,同時考量輪椅無障礙之室內環境,以及照顧者與老人的臥室彼此鄰近的可能性。
由上可知出現這些創意,基本上為應合高齡者在宅老化之需求,同時藉由事前設計以減少未來臨時應變之整修花費與困難度。
3.整修住宅上述兩種住宅類型預想了居住者未來老化之生活模式,而予以未雨綢繆。但是,每個家庭之生命循環還牽涉到各家庭成員的命運,因為
每個人老化的方式與逝去的時間均有不可預期之成分。另一種較實際的思考,是等問題出現了再設法整修住屋,以應合眼前的或一些可預期的老化需求。
美國有所謂的「在地老化設計」(aging-in-place design),實指透過整修既有住屋或重新設計,讓老人之日常生活可以無障礙地持續使用各空間與設備,整修或設計重點放在防止跌倒、防火、防止誤食毒物、藥物等,因為這些是老人在家最常發生的三項意外。
美國一處「家屋整修研究實驗室」(Home Innovation Research Labs) 提供了一份「在地老化住屋整修表」,提供給不同老者選擇採用,以應合自己體能的變化。譬如視覺模糊、行動不便、反應遲緩、關節不好、肢體伸展有限、坐輪椅等。
換言之,針對某特定老人的狀況,有很多不同類型與程度之無障礙環境,可依其需求選定,此時職能治療師將扮演重要角色,配合建築師或室內設計師開出適宜的整修項目。
目前我國部分地方政府,也有一些補助辦法供中低收入戶與老人申請,以便整修住屋,改善自己的居住空間。只是這些辦法因資訊不流通而較少人利用。
(圖片來源:pixabay)
為高齡者進行住宅整修,影響其內容與方式很重要的一項因素,是住宅本身的類型。每個國家、族群與地域如果有自己獨特的文化習俗與歷史境遇,就會擁有自己獨特的住宅類型。
譬如臺灣的透天厝;早年連棟式住宅、合院或臺灣化的日式住宅等。因應高齡者的需求,各住宅類型顯然有不同的整修要旨、項目與內容,可以彙整成數套模式準則。
4.為老人「家屋自動化」家屋自動化(home automation) 又稱為「協助性科技」(assistive
technology) 或「老人科技學」(gerontechnology)。前者原屬於「智慧屋」(smart house)的一環,特別應用自動化科技以回應老人的需求。協助性科技原意在服務障礙者,其作用在「協助」。
不論如何,三者主要在運用資訊工程(IT)科技於老人與障礙者的照顧上,讓他們能獨立、舒適、安全、保全無虞的生活,並於娛樂、節能方面也得到某程度滿足。
科技協助在家老化大致依身體變化可有三種狀況。第一種是健康老人,僅需最基本的一些設備,再加些防範措施。第二種是身體開始出現慢性病如糖尿病、肺病、心臟病等狀況,此時需有防範性措施。第三種是當身體有劇烈之變化,家屋必須全面檢討通用設計,達到多方面之改善。
家屋自動化基本上有兩種。其一是置入的健康系統(embedded health systems),它整合偵測器、微處理機於用具、傢俱與衣物內,收集案主個人資訊以供分析、診斷疾病,辨認出風險模式。
第二種是指私人健康網(private health network),它運用無線網路連接到個人可攜之器具,訊息儲存回傳到家戶健康數據庫(household health database)。
業者目前正積極開發這二種系統,具體的產品則包括各種緊急協助系統、保全、防跌設備、定時或緊急提醒機等。這些機電產品的設計重點,包含合乎預期的功能與效益,以及合乎人性方便使用。
5.團體家屋(group home)1980 年代西方社會即出現團體家屋或團體生活(group living)作法,是為在地老化與去機構化的一種新設想。若是針對中、輕度成年身心障礙者,當其可離家自行生活時,提供此種共同居住的安排,可以彼此協助,或聘請社服員及其他必要人員從旁協助一些事務。
針對高齡者,則多指為 6 至 8 位失智者提供一種家庭式照顧的居住安排,此作法在瑞典實行最為成功。對於延緩中輕度失智者進入護理之家或醫院,已證實有一定效果,並對他們的日常生活品質有所提升。
(圖片來源:pixta)
失智者團體家屋大多於既有公寓同一層樓,打通二、三個單位重新整建出來,以供原社區數位輕中度失智老人由原住家遷過來合住,配上
專業照顧人員支持其日常生活。這是歐美個人主義社會回應獨居失智老人日漸增多的一種家庭式、融入專業照顧的居住安排方式。
我國目前由政府支持補助成立了五處示範性失智者團體家屋,它們收容的失智老人僅有部分來自附近社區,而且至少其中二個家屋的房舍並非一般的住宅型態,這些作法並不合乎團體家屋原初設置的理念。
6.「在家老去」在地老化近年有一個很特別的發展,即是在家老去,或者說在家自然死亡。相對於醫療院所以各種醫療手段、器械、藥物維持高齡者臨終的生命,安寧照顧已嘗試避免加護病房單純醫技維生系統的不合人性作法。
近年醫界已普遍提倡簽署不急救志願書,此方式一方面避免高價格的醫療負擔,另方面更人性的尊重老人家於自己熟悉的住家老去之意願。
這可說是在家老化的極致形式。此作法顯然需要老人家及親人認知上與心理情感上的調整,才能坦然接受、實行。其中文化與宗教的影響力不可忽視。
總上,我們可以看到在家老化,這麼多年來已產生種種新的或已成熟的實踐方式,過程中有所調整修正。若初步檢視之,毋寧都是好事。
三代同堂或同鄰、生涯住宅與團體家屋可說是在處理家裡有沒有照顧者的問題;生涯住宅、家屋自動化與修繕是在處理家屋實質環境的部分, 或者以器械偵測高齡者某些行為,以獲得安全、保全的居家生活。
(圖片來源:Photo by Gemma Evans on Unsplash)
從社會文化向度來看,三代同堂、同鄰在臺灣的確還存在,尤其後者。不過隨著社會變遷、少子化、家庭結構核心化趨勢,要維持這兩種居住安排,政府與社會必須提出更積極的促進辦法,才可能奏效。至於住宅修繕的確有其必要,但是政府的補助措施需降低門檻,並廣為宣傳。
新建住宅方面,學者雖引入生涯住宅的理念,國內建設公司卻乏人跟進,連特別為老人需求設想的住宅也很少見,這是國內扭曲的建築業與住宅政策所導致。
有關家屋自動化方面,國內因市場小,沒有這方面的研發實力,頂多引入他國產品,以應付特定人士的市場需求。有關團體家屋及在家老去,國內仍處於提倡實驗階段,還需多著力並配套後續檢討,以尋找應合我們社會需求的最佳模式。
如果以療癒/育性環境詳細看待在家老化,其實還有更多待檢討的範疇,因為家庭以往多被視為養育子女的地方,如今卻得改變為高齡者的療癒/育性環境,而且某程度是此環境的核心。此議題顯然已超出上述六項新作法,需要我們後續更進一步的思索。
繼續閱讀:1. 你家「通用設計」了嗎?減少照護人力、提升生活自理的友善環境
2.【朱國鳳專欄】「在地老化」「介護保險」能借鏡到臺灣嗎?長野文彥:只有壓低老人的福利補助,日本才能反轉
更多《銀髮生活》的文章:《銀髮生活》主編/蔡瑞明 等20人合著
本文經巨流圖書公司同意後轉載,本書更多的精彩內容,請按此了解―
從社會文化向度來看,三代同堂、同鄰在臺灣的確還存在,尤其後者。不過隨著社會變遷、少子化、家庭結構核心化趨勢,要維持這兩種居住安排,政府與社會必須提出更積極的促進辦法,才可能奏效。 -
-
-
- ● 關於作者>>
- +看更多作者
-
-
- 出版媒體 麗文文化事業機構
- 麗文文化事業機構最早為1976年成立的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逐步擴展有巨流圖書、麗文文化、藍海文化等出版社,長年關注社會脈動、關心文化及教育發展,出版方向以社會、社工、社福、心理諮商、環境、教育、文化…等為主,除了邀請國內學者專家著作,亦與國內各學術單位、機關團體…等合作出版以及翻譯出版國外優良書籍。
巨流圖書除了得到行政院“老字號,金招牌” 圖書事業特別獎外,亦獲優良圖書金鼎獎、台灣嘉新兆福優良著作獎、國立編譯館獎勵人權教育出版品編著獎…等多項獎項肯定。
機構另外在全台21間大學校內設立直營門市,為學校教職員、學生提供各項服務。
官網:http://www.liwen.com.tw/
巨流FB粉絲團:https://goo.gl/pj1m5y
麗文FB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liwenpublisher/
藍海FB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9899413102&fref=nf
-
更多福利補助、長照資訊,每日傳遞給您
快來加入愛長照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