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當我們所愛之人,即將死亡......《聽懂臨終絮語》
19243 人瀏覽 -
-
2018/03/22
作者 時報文化 -
-
作者/莉莎‧史瑪特
假使你正面對所愛之人的死亡,誠心邀請你記下所聽到的一字一句,聽起來毫無意義也無妨。你不必剪裁、編輯這些話語,也不必害怕或是論斷它的是非曲直。
隨著你抄錄這些話語,同時也隨著你深入閱讀本書,你或許將會發現:你摯愛之人的語言所發生的變化,可能一時之間教人害怕、不知所云,也許到了最後,正是它們為你帶來安慰,而且這些話語的意義也變得豁然開朗。
只要我們用心聆聽並記下最後的話語,往往會從中浮現珍貴的內容。抄錄這些話語的過程,也能幫助我們感到與摯愛的人有更緊密的連結,甚至發現自己更加接近本源。臨終之人的話語在當下經常會顯得毫無意義,但是幾個月或幾年之後,你將會發現預言的線索,或者解答那些話語中的問題。當你既勇敢又慈悲地見證最後話語,以下是幾個能派上用場的建議:
▍ 進入摯愛之人的世界想像你正造訪某個新國家,請保持開放的心靈,在「最終話語日記」寫下你的見聞和感想─這是你到異地旅遊的私人遊記。日後你將會在其中發現智慧的珠璣而驚喜不已。
▍ 見證神聖
即使逼近眼前的是可怕的失落,可能的話,仍請想像你正進入一個神聖的國度。請保持開放的心態,相信有超乎個人的事物正在發生,而你所聽到的話語則是記錄著它的軌跡。
▍ 認可摯愛之人的話語和經驗
重複聽到的話,讓對方知道你聽見了。你可以說:「喔,你的模式被打破了。我很樂意多知道一些。」請避免告訴你摯愛的人,他們所看見或所說的話不對或「不是真的」。
(圖片來源:istock)
▍ 在那個語言面前當個學生既然身在新的國家,那就學習它的語言吧! 請你研究、練習並開始使用它。聽好對摯愛的人有意義的符號和隱喻,用它們來和對方溝通。例如,你可以問:「要不要我幫你一起找護照?」當你聽到沒有意義的語言,你只需要這樣想:「嗯,在『這個』國家,他們就是如此表達事物的!」
▍ 以誠懇且好奇的態度提出問題
讓臨終者知道你感到困惑,並且樂於多了解對方所要傳達的內容,這麼做沒有問題。你可以說:「關於......可以多說一點嗎?」
▍ 認定摯愛的人聽得見你說的話
即使他們沒有反應或保持沉默。讓臨終之人知道你對他們的愛有多深我們死亡的時候,最後失去的是聽覺。當你身在其他房間,尤其是談到你摯愛的人,請多多讚美和感恩。說出能為對方帶來喜悅或慰藉的話語。
▍ 品味寧靜
與摯愛的人在一起,有時靜靜地陪坐在一旁反而更好。當話語無法在彼此之間搭起溝通橋梁,請你了解一件事:臨終者也許更加善於心電感應或其他非語言的溝通,這很像禱告時體驗到的那種方式。請用祈禱時的說話方式,對摯愛的人說話。
(圖片來源:unplash)
▍ 療傷止痛
傾聽並尊重最後話語,能使摯愛的人在臨終過程走得更為順利。在此同時,抄錄這些話語則能在你喪失所愛後,為你療傷止痛,繼續人生。打造一本記載這些話語的日誌,並切記那些無法理解的話語,就像那些能被理解的,二者同樣重要。
請留意一再出現的隱喻或符號,以及前後矛盾的語句。某個色彩或形狀是否重複出現? 是否提到你沒看見的人物或場所? 你聽見的這些話語,乍聽之下可能意義並不明朗,可是當你將它們逐一寫下,或許你會看出其中與撫慰或療癒人心的關聯。
這些話語對於陌生人來說一無是處,對你卻可能有深刻的個人意義。我們可以將最後話語看成一場夢,思量這些話語並自由連結它的字句,能讓人從中獲得許多領悟。請在你的最後話語日記寫下聽到的字句,然後自由連結。不妨想像這些話語是神諭或夢境的智慧,讓它們在你心中喚起意象和想法。它所產生的一切,將會令你驚訝不已、感動萬分。
(圖片來源:pixta)
母親和我利用父親的最後話語創作了樂燒(raku)牌匾,表達我們對他的思念。藝術是具有強大療癒能力的工具、處理悲傷的最好方法,它往往不需要語言。
我們以最後話語當作素材,透過藝術創作的過程,對這些話語、對我們所愛之人,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將最後話語和藝術結合,一方面讓在世者與往生者之間的大門保持敞開,另一方面也是紀念比我們先一步離去的親人。
▍ 使意識的途徑清楚可見假使你目前並沒有處在喪失所愛之人的情境中,我希望在那一刻到來時,本書能做為你的工具。關於身後世(afterlife)、語言和意識的連結,或許它也能回答你的疑問及加深你的理解。
摯愛的人去世讓人悲痛,然而它往往也是無比神聖的時刻。人之將死,此時此刻的語言是一條途徑,我們可以藉由它,對於死與生的靈性特質得到更充分的理解。
而且,也能幫助我們和逝去的所愛之人形成更深刻的連繫。當我們所愛的人正過渡到另一個世界,透過我們所抄錄下來的每一個字,我們得以被引導進入他們的意識之中。與臨終者溝通時,語言的連續體中包括愈來愈多的象徵和隱喻語言、重複、持續敘事(sustained narratives)、各種矛盾和「情境式無意義」(situational nonsense),還有其他許許多多語言模式。
透過這些模式,我們的意識在大限到來時所穿行的途徑變得更清晰可見。分析有瀕死經驗者的語言,則能藉此了解人在生死交替之際所說的話語。
繼續閱讀:1. 我不再是誰的小孩了:失親之後,陪自己走過悲傷旅程-《成年孤兒》
更多關於《聽懂臨終絮語:語言學家帶你了解親人最後的話》的文章:《聽懂臨終絮語:語言學家帶你了解親人最後的話》作者/莉莎‧史瑪特
本文經時報出版社同意後轉載,本書更多的精彩內容,請按此了解
—
我們以最後話語當作素材,透過藝術創作的過程,對這些話語、對我們所愛之人,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將最後話語和藝術結合,一方面讓在世者與往生者之間的大門保持敞開,另一方面也是紀念比我們先一步離去的親人。 -
-
-
- ● 關於作者>>
- +看更多作者
-
-
- 出版媒體 時報文化
- 華文世界第一家股票上櫃的出版社。 出版品種類繁多,包括:經典文學、大眾文學、人文科學、史哲文化、生活品味、商業財經等。
歡迎光臨時報悅讀網: http://www.readingtimes.com.tw/ReadingTimes/default.aspx
-
更多福利補助、長照資訊,每日傳遞給您
快來加入愛長照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