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朱國鳳專欄】創新的居家照護-荷蘭Buurtzorg照護讓老人、居服員、政府都滿意(上)
38150 人瀏覽 -
-
2017/12/25
作者 前資深媒體人 朱國鳳 -
-
這家名為Buurtzorg的公司,是在2007年成立,目前已發展成為荷蘭在社區照護領域的第一大。最吸引我的,不只是它的龍頭地位,而是它如何能夠提供全年+全天的居家整合照護服務,並且有助於延緩老人的退化?
我們知道,當失能 /失智程度加重時,想要在家安老,沒有全年+全天的居家整合照護服務,就只是空談。當天分享會上,台北市社會局長許立民也提到一個重點,「沒有好的居家照顧服務員,長照就垮一半了」。
問題是,目前臺灣的居服員人力吃緊,更不敢奢望全年+全天的服務。而Buurtzorg公司與客戶簽約時,卻載明提供的是「365天、24小時的不間斷服務」。
為此我特別專訪曾實地深入觀摩過Buurtzorg模式的銀享全球社會企業執行長蔡昕伶,蔡昕伶表示,Buurtzorg的居家照顧服務,主要集中在三個時段:上午8~12、下午4~6、晚間7~10:30。
長者深夜時若有緊急需求,居服員仍然可以即時應援,這對獨居長者來說,是莫大的「安定力量」。我很疑惑的是,居服員要隨時「on call」,人力調度不是更困難嗎?
但實情是,Buurtzorg的居服員,在深夜緊急應援的機率相當低。因為居服員在日常的照護工作中,就會注意到環境警訊或是生理警訊,並且進行即時照護,甚至協助尋求醫療支援。
相較台灣目前屬於社福性質的居家照顧服務,深夜與假日大多是服務空窗期,Buurtzorg模式能夠滿足這項承諾,顯然背後要有一套高度效率與彈性的運作機制。
蔡昕伶指出,在Buurtzorg問世之前,荷蘭也是與臺灣的現況相似。譬如給付按小時計算、服務資源分散、文書作業浩繁⋯⋯長者沒有幸福感,居服員也沒有成就感。
Buurtzorg模式的創辦人Jos de Blok,原本也是一位在社區服務的公衛護士,有感於「居家照護怎麼會變得如此複雜?如此的沒有溫度?」因此決定創新現有的照護模式。
(圖片來源:iStock)
▍ 簡化與創新,讓居家照護更有溫度
Buurtzorg模式誕生之初,就已確立採取高度扁平化的組織,也就是精簡行政作業、與精簡多層管理。譬如Buurtzorg在荷蘭服務客戶數已達8.5萬人,總部卻只有45位行政人員;還有傳統組織裡的區域主任、組長等管理層級,也全都取消。
蔡盺伶表示,通常傳統組織的行政成本高達25%,Buurtzorg則是控制在8%。這是Buurtzorg能夠兼顧「低成本」與「高品質」的主因。簡言之,Buurtzorg不是靠做功德,而是靠降低不必要的行政成本。
但是砍掉大批後勤部隊,必須要提供更有效率的替代方案,這個方案之一就是Buurtzorg Web。這是一個能夠化繁為簡的科技工具,除了能簡化申請保險給付流程,裡面還囊括了:個案評估檔案、排程檔案、團隊檔案、共享文件、教育訓練內容等等。
居服員們透過隨身的平板電腦,隨時存取Buurtzorg Web的資訊與資源,照護工作才能更靈活、更有效率。
但是光靠這些科技設備還不夠,Buurtzorg模式既然將組織扁平化,意味不是「強幹弱枝」,總部反而要將權力完全下放,下放到猶如「邦聯」裡的眾多團隊。
而且團隊中的每個成員,都要能獨當一面,能扛下居家照護時的所有流程,包括個案管理、資源整合協調等等。
因此Buurtzorg模式的成功,最大亮點是「團隊」,我在Buurtzorg的團隊運作中,看到許多有別於台灣體制的特色。
▍ 特色1:以護理人員為主幹
Buurtzorg公司從一個僅有4個人的團隊開始,發展至今已經成長到9百個團隊,團隊裡平均有7成是護理人員。蔡昕伶表示,目前Buurtzorg旗下擁有近1萬名護士,全荷蘭護理人員總數約1萬8千人,等於半數以上的護理人員都加入了Buurtzorg。
一個以護理人員為核心的團隊,也更有助於延緩長者退化、預防疾病、以及較易於協調醫療相關資源。譬如幫長者沐浴時,發現到不明的瘀青,擁有醫護背景的居服員,就會開始提高警覺,並且也較能與醫療資源進行專業諮詢。
一位從荷蘭見習回來的學員就表示,在Buurtzorg的服務中,除了基本的協助用藥、備餐等服務外,相當重視沐浴這個項目。
因為幫老人「洗香香」,不僅能與老人親密互動,也能貼近觀察到老人的身體變化,因此更有利於「制敵機先」。至於專業性較低的家務清掃,則會另外尋求服務支援。
▍ 特色2:初訪從一杯咖啡開始
臺灣的長照服務體制,由於照管專員扮演的是政府資源的「守門員」,到府面訪時,公事公辦的氣氛較濃。並且要忙著填寫多達十四頁的表單,實在也無暇與長者有更深入的互動。
但是荷蘭的Buurtzorg模式,是由團隊裡有第一線照護經驗、並且是最資深的護理人員出馬,初訪時與長者採取邊喝咖啡、邊聊天的方式進行。
先仔細傾聽長者敘述病史、與生活的困難點,接著提出Buurtzorg模式的宗旨,以及準備為長者擬定的照護目標與計劃,氣氛較溫馨而自在,長者的信任感也較容易建立。
最值得一提的是,未來服務長者的「居服員」,也會是長者的「個案管理員」、「居家護理師」,這種多合一的機制,是落實整合照護服務的關鍵。
(圖片來源:iStock)
▍ 特色3:團隊成員相互支援
Buurtzorg模式原則是兩人一組,每天照顧5~7位長者,12人的團隊,可以照顧到50位長者。而且每次停留的時間彈性很大,團隊間還會機動支援。我好奇的是,個案不同、需要照護的狀況也不同,為何團隊成員相互支援時能夠「無縫接軌」?蔡盺伶指出,透過Buurtzorg Web的協助,團隊成員能夠線上查看個案檔案,而且線下進行團隊會議時,彼此也會一起討論,都有助於掌握個案的狀況。
想想看,五十個長者狀況各異,譬如有的是多重慢性疾病病,有的是需要術後傷口引流,有的是失智照護,一個通才型的團隊,似乎才能應付自如。
但是要求每個團員在加入時,都是十項全能,顯然緣木求魚,團隊內的自主學習就很重要。團隊除了會晉用不同專長背景的成員,進行相互學習;也會透過Buurtzorg Web,共享另外九百個團隊的個案照護經驗。
更重要的是教育訓練,降低下來的行政費用,大多用來加強教育訓練,這些都是團隊成員彼此能夠相互cover的原因。
▍ 特色4:面試新成員採取共識決
Buurtzorg的團隊人數控制在12人,為何是這個數字呢?蔡昕伶解釋,人少、不利於人力調度;人多、會議時容易七嘴八舌,不利於溝通,經過Buurtzorg的實證經驗,12人團隊,是最有效率的組織規模。一位到荷蘭見習的學員還表示,Buurtzorg模式帶給她最大的震撼是,「團隊共同面試新人」。一般機構面試新人,通常是人事部門與主管的權限,於是不免衍生一些陋習,譬如張三決定錄取李四,李四日後就變成張三的人馬,組織裡漸漸形成派系。
Buurtzorg團隊沒有主管或領導,每個團隊成員都有人事權。共識決之下晉用的新成員,理念比較會與全體團隊相同,也更有利於相互合作、相互支援。
還有下篇在這裡〉〉【朱國鳳專欄】荷蘭Buurtzorg照護模式為何能讓老人、居服員、政府都滿意?簡化與創新,讓居家照護更有溫度(下)
(圖片來源:iStock)
繼續閱讀:
1. 「氣氛」很重要-以人為本位的照護機構
專欄作家|朱國鳳
點此了解朱國鳳>>
• 從一本阿公的「照顧紀錄本」,透視純自費制的鐘點居服員
• 你也有可能淪為「下流老人」?10種意想不到的狀況,今天不準備,明天變老窮
—
資料來源
示意圖:Buurtzorg Hoogeveen: van oude melkfabriek naar oude bibliotheek
通常傳統組織的行政成本高達25%,Buurtzorg則是控制在8%。這是Buurtzorg能夠兼顧「低成本」與「高品質」的主因。簡言之,Buurtzorg不是靠做功德,而是靠降低不必要的行政成本。Buurtzorg模式的成功,最大亮點是「團隊」,團隊中的每個成員,都要能獨當一面,能扛下居家照護時的所有流程,包括個案管理、資源整合協調等等。 -
-
-
- ● 關於作者>>
- +看更多作者
-
-
- 理財記者 前資深媒體人 朱國鳳
- 從台灣第一本理財雜誌開始,完整參與理財雜誌的更迭變化。曾主跑過房地產、證券、基金、銀行、保險等財金路線,擁有產官學界豐富的採訪與撰述經驗。 有感於網路興起,碎片般的知識更容易產出與取得,自我期許在眾聲喧嘩的年代,提供整合性、系統性的建議。
朱國鳳專欄: http://www.ilong-termcare.com/Expert/Detail/8
-
更多福利補助、長照資訊,每日傳遞給您
快來加入愛長照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