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輔療的兩面性!音療師與照顧者都必須留意的溫柔與尖銳
音樂輔療的兩面性!音療師與照顧者都必須留意的溫柔與尖銳
音樂是有力量的,音樂治療關懷是溫柔的療癒安撫之道。對於有癲癇、精神疾病或心理創傷的個案,音樂既能溫暖陪伴,也能帶來風險。唯有家屬或照顧者主動提供完整的病史與背景,並與音樂治療關懷師保持開放透明的溝通,音樂輔療才能真正溫柔而安全地陪伴個案度過難關。▲(圖片來源:Freepik)
謝惠貞 Vivian
2025/10/31
瀏覽數 1,044
                                    小美是我曾經透過轉介而接手的音療個案。第一次到小美家進行到府音療時,對環境印象深刻!整棟位於信義區近30戶的大樓都是她家的產業,住家的客廳角落擺著一台古典鋼琴,小美特別指定要在課程中加入彈琴。她有學琴基礎,因此很快進入狀況,彈的都是事先選定的抒情流行歌曲。
那天,我看著小美認真陶醉地彈奏《一千個傷心的理由》,她突然站起身一動也不動。幾秒鐘後,開始翻白眼、咬舌,明顯是癲癇發作的徵兆!我立即拿了擦琴布給她咬住以保護舌頭。醒來後,小美迷茫地問我發生了什麼,說自己腦筋一片空白。我詢問歌曲是否刺激到她,她似笑非笑地回答「可能吧」。
事後,家屬才支吾地告知我,小美除了精神疾病外還患有癲癇,只是他們認為很丟臉,害怕我因此拒絕服務,間接導致那天驚險的情況發生。但精神疾病和癲癇並非彼此相關,只是巧合的同時發生。
那次驚險之後,我在後續的音療課程中特別注意選曲方向與適合度。每次到小美家,我都感受到格外的安靜與冷清。小美說自己是獨生女,沒有兄弟姐妹也沒有朋友,只有謝老師和音樂是她的朋友。
幾次課程後,我逐漸了解到,她的精神疾病源於感情創傷。那首《一千個傷心的理由》之所以成為引爆點,正是因為它攪動了她內心深層的情感漩渦,一時思緒翻騰而情難自已。
後來,我持續陪伴這個孤獨的女孩好一陣子,小美在課堂上再也沒有發作過。
對於有癲癇、精神疾病或心理創傷的個案,音樂既能溫暖陪伴,也能帶來風險。
然而,多年的音療經驗顯示,風險的來源更常是因為病史揭露不足。資訊不足的情況下,再專業的照護療程也有危險;若家屬或照顧者刻意隱瞞病情,再厲害的專業者也無法預防風險發生。
因此,以下 4 點提供照顧者參考:
詳細病史評估:專業的音樂治療者應在療程開始前,詳細詢問個案的完整病史、過往創傷、特殊敏感點。不要因為害怕或羞愧而隱瞞,這些資訊直接關係到輔療照護的安全與品質。
漸進式強度安排:從溫和的音樂開始,逐步調整,並隨時準備降低刺激。
環境安全與應急準備:音療進行的場域應排除危險物品。部分音療師甚至具備基本急救知識和技能,以便在突發狀況時能即時應對。
定期紀錄與溝通:詳細記錄個案在課程後的反應,音療師與家屬、照顧者之間保持開放且透明的溝通。
照顧者為所愛的人選擇音樂輔療時,請務必主動提供個案完整的病史與背景,與音樂治療關懷師建立開放的溝通管道。唯有如此,音樂輔療才能真正溫柔而安全地陪伴個案度過難關。
繼續閱讀:
 
1. 失智長輩拒絕復健怎麼辦?用愛與耐心,一起找到那首撥開迷霧的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