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代的父母總為別人而活,當他們老了,你是希望他們活得久就好?還是希望他們能活得快樂?

    29239 人瀏覽
    然而,到了某個年紀,是否能「活更久」已經不是他們真正在乎的問題,那身為晚輩或照顧者,我們又何必把所有的人力、財力、物力放在「讓他們安分的活更久」這個議題上呢?


    當家裡有需要照顧的長者時,他們的家人在談話之間,以下這些內容就可能會反覆出現:
     
    「我的母親自從跌了一跤之後,就不太敢自己走動,整天不是躺著昏睡,就是呆坐在輪椅上,這樣一動也不動,四肢都萎縮了……」
     
    或是-「我家阿公失智了,卻老愛往外跑,他一跑,大家都得去找,真是把人累趴了……真希望他能乖乖在家待著……否則我們可能都熬不過他!」。
     
    父母
    (圖片來源:pixta)
     
    當家中的長者體能、智力漸衰,但仍保有若干自主權的時候,老人家的「靜與動」
    逐漸會成為一個容易引起爭執的問題,因為它牽涉到好幾個層面:老人本身的意願、想法;照顧者的時間、體力、財力以及照顧者在過去跟長者的互動關係;雙方所居住的地區的公共設施如何?有沒有適合於長者活動的地區等等。

    很多很多我們從來沒有想過的細節,都會浮上檯面,那真的不只是一個「把腳跨出門或是把輪椅推出門」的簡單動作而已。
     
    我自己的父母目前都是八九十歲的老人了,他們因為不同的疾病,目前都不良於行,需要輔具和照護者的協助才能行動。在這之前,有好幾年的時間,家人跟他們是處於「動與不動」的擺盪中,因為無論怎麼做,好像都是錯的。
     
    在所有跟「動與不動」相關的細節當中,我的經驗是-要清晰地、不受任何牽制地表達出「他們真正想要什麼」,但對大部分的老人來說,卻是意想不到的困難!

     
    ​​​​​​​

    ▍  有些長輩,總是為了別人而活,不知道自己要什麼?
     
    因為現今八九十歲的人,成長在一個「受長輩安排而生活」的年代,很少有機會爭取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再加上戰亂造成的一個概念:「能活下來都不容易了,那還能奢求什麼」。
     
    一個人如果在過去的數十年來,從未認真想過自己要什麼,只是被生活推著走,到了暮年,他們可能根本回答不出來自己要什麼,如果他們自己不知道,身邊的人又如何能精準地猜到,並幫助他們實現、他們真正想要的呢?而照顧者和長者之間的一些糾結怨懟,常是由許多芝麻事的違和所累績出來的。
     
    我的父親一直到85歲都是個身強體壯的人,但七年前突發中風之後,雖然肢體的運動機能完全沒有受損,但有四五年的時間不願出門。我常看到他注視鏡子裡的自己,仔細的檢視自己有沒有嘴歪眼斜。
     
    他腦部受傷的部位,完全沒有影響到顏面和四肢,受傷的是語言中樞。
    儘管外貌無差,他還是很介意別人會不會看他,很介意自己漂不漂亮。
     
    我們安慰他說:「放心啦,沒有這麼多人會注意你的!」就連這句話,對他也構成矛盾苦惱,因為,他覺得「沒人看」就表示已被世人遺忘,有人看,又怕被人笑……他以為會有人譏笑他。
     
    大約有四五年的時間,他幾乎從早到晚,只要醒著就耗在沙發上,盯著我們社區的閉路電視,看警衛工作以及人來人往,那對他來說就是:「出門了」,閉路電視是他跟外界的聯繫方式。
     
    中風
    (圖片來源:pixta)
     
    中風後約第六年,他腦部受傷的地方開始蔓延,影響到他的情緒控管,從足不出戶變成隨時想往外跑。一開始我們還不以為意,以為他恢復行動力了,哪知一放出去就如脫韁野馬,本來步履蹣跚的,居然可以在百貨公司到處亂竄,我們兒女輩的人都無法跟上他的腳步,帶他出去一趟,真是人仰馬翻。
     
    幾次之後,我們知道這樣不行,醫師給他開了一些鎮定的藥,他,是安定下來了,但又回復到之前足不出戶的狀況,我們始終沒能找到一個恰到好處的方式讓他動靜皆宜。
     
    我們這些照顧者必須在我們自己的時間體力和EQ都能勝任的情況下,才敢帶他出門,但這樣的機會實在不多。
     
    如今,父親必須靠輪椅行動,但我相信,如果他能夠讓我們知道他心中真正想要什麼,我們會竭盡所能去滿足他的心願。
    90多歲的人了,歲壽的長短已經不是最重要的議題了,比較值得去完成的是老人家內心深處的幾個未竟之夢吧!
     
    我的母親目前也是足不出戶,她的理由很簡單,就是不願意給兒女多添麻煩,她從年輕時就是這樣,所有的思量都是以兒女為中心。五十多歲時,去餐廳吃飯,點菜時問她想吃什麼,從來問不出答案,答案只有一個:「你們喜歡什麼就點什麼吧,我都可以!」
     
    那時還年輕的我常被惹火,心裡想:「結婚,生兒育女,到底算是個什麼玩意兒,把一個聰明能幹的女人弄到連想吃飯或麵,都沒有自己的意見!」
     
    2017年農曆年假,為了寫這篇文章,我又再度問母親:「如果你不必愁錢,不必愁沒人陪,不必愁自己動作慢或快……你有想要我們帶你去哪裡逛逛嗎?」,我媽以近乎自言自語的方式說:「禮拜一你弟弟要去好市多買菜……」
     
    我說:「我問的是你想要……」她說:「外面地不平,我的四腳助行器不好走……」,我說:「媽,我是問,你……想……要……」
     
    一如往昔,我問不出答案,一個標準的賢妻良母在長達60多年的為家犧牲奉獻之後,早已沒有了自己。
     
    每當此時,我的感覺真是有點蒼涼,造成這些老人「不知道自己還能要什麼」的原因,有一部分是為了我嗎? 是因為養大我,成就我,讓一個女人沒了自己嗎?

     
    家庭主婦
    (圖片來源:pixta)
     
    當一位長者呆坐在家裡,也許我們會擔心他們肌肉萎縮,循環差,身體功能退化,如果他能動一動,也許可以活更久一點。
     
    但如果一位長者經常出去亂跑,我們也許會擔心他們迷路或受傷,認為如果他們安安份份的待在家裡,別出事,也許可以活更久一點。
     
    然而,到了某個年紀,是否能「活更久」已經不是他們真正在乎的問題,那身為晚輩或照顧者,我們又何必把所有的人力、財力、物力放在「讓他們安分的活更久」這個議題上呢?
     

    挑戰一個難度更高一點的問題吧!
     
    爸爸,媽媽,爺爺,奶奶……
    讓我們知道你們心中還有沒有真正想去的地方,
    想吃的東西,
    想做的事,
    想看到的人,
    想嘗試的經驗……
     
    如果我們能力所及,我們願意讓你打從心底開心,希望真正有個無限好的夕陽,美好的餘生。

     
     

    心靈輔導老師|王漪
    http://www.ilong-termcare.com/UserFiles/Articles/031b0699-26e9-4600-b79b-96acebf53267/%E4%B8%8B%E8%BC%89.jpg
    點此看王漪老師的其他熟齡見解>>
     
     
     

    過來人告訴你,人老了要如何活得快樂又自信:
     




  • 更多福利補助、長照資訊,每日傳遞給您
    快來加入愛長照Line↓


        


      • 「與心靈有約」主持人 心靈輔導老師 王漪
      • Rosa擁有超過三十年的心靈培育經驗。自一九八一年起,在隸屬于教育部財團法人的傳播機構「光啟社」製作「人格教育視聽教材」,舉辦訓練課程,並曾赴法國、西班牙接受創作、靈修與影視媒體相關訓練。

        二〇〇〇年起任教聖心女中,主持「心靈有約」課程,著有《與孩子心靈有約:20堂給大人與孩子的靜心啟蒙課》一書。 Rosa以慧黠的眼光、幽默的筆調,描述晚年的生活與心靈。

        她的幸福配方是-安全感、明朗的氣候和人際關係,還有心靈與物質的不匱乏。在安定的生活中,人不必很有錢,也可以活得幸福。
      • 幸福老學>>「老天只要給我一點點機會,我

        「親情不是理所當然,傷痕再小還是會痛」家

愛長照謝謝您長期的支持,如果您對內容有任何疑問,或想提供更多
 新的長照資訊給我們,歡迎聯絡我們:service@ilong-termcare.com
  • 愛長照定位:解決照顧者疑惑的社群、整合長照專業者的論壇、關心長期照顧者的媒體
  • 愛長照宗旨:希望,互助,愛心,陪伴
    • 愛長照訂閱電子報
    • 追蹤愛長照
© 2016 i Long-term care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