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直點頭、不停手抖 全台竟超過40萬人深受「原發性震顫」困擾

    109 人瀏覽
    原發性震顫需要經過專科醫師的專業診斷,建議民眾若出現疑似症狀,最好求助於專門從事治療運動障礙的神經專科醫師,以排除其他造成震顫的原因,如藥物副作用、甲狀腺疾病、過度壓力或創傷、過度使用咖啡因或其他興奮劑、巴金森氏症等。


    健康醫療網/記者楊艾庭報導

    全台灣約有40萬人深受「原發性震顫」困擾,今年55歲的鄧先生是名資深攝影師,每次操作攝影機,或是使用手機,甚至就連吃飯時,手部都會不自覺「顫抖」,有時顫抖的情形嚴重,難以完成日常工作,影響生活品質。衛福部立雙和醫院神經退化疾病科主任洪千岱醫師表示,原發性震顫可能源自於小腦功能的退化而影響,現今可使用藥物治療,如成效不彰,也可自費使用非侵入性的「神波刀」治療,改善病況。

     

    ▍不只手抖!頭、聲帶、軀幹都可能會顫抖

    原發性震顫是最常見導致震顫的神經性疾病之一。通常症狀為不自覺且有節奏的震顫,手部最為常見,其次是頭、頸部、聲帶、腿,或軀幹也可能出現震顫。洪千岱醫師表示,有時會看見患者不斷地點頭或搖頭,但患者通常不自覺,這就是典型的頸部出現原發性震顫症狀

    目前全台仍有許多潛在未被診斷的患者,此病症可能發生在任何年齡層族群,但最常見於老年族群。而超過一半以上的患者有家族遺傳病史,似乎是一種顯性遺傳疾病,因此患者的子女也有相當高機率罹患此症。




     

    原發性震顫需要經過專科醫師的專業診斷,建議民眾若出現疑似症狀,最好求助於專門從事治療運動障礙的神經專科醫師,以排除其他造成震顫的原因,如藥物副作用、甲狀腺疾病、過度壓力或創傷、過度使用咖啡因或其他興奮劑、巴金森氏症等。

     

    ▍害怕開腦手術?目前已發展出「非侵入式」自費治療


    針對原發性震顫的治療,目前還未出現能有效治療的藥物,但有一些藥物可以幫助改善生活品質,包括抗癲癇藥物等,若患者症狀輕微或對生活沒有影響,可能還不需要進行治療。

    但若症狀嚴重影響到工作、日常生活、社交互動,可考慮使用手術治療,包括丘腦切開術、深部腦刺激術、伽馬刀立體定位放射手術,或國內這3年內新興的「非侵入性治療方式」—磁振導航聚焦超音波治療,又稱「神波刀」。

     

    衛福部立雙和醫院功能性神經外科專科主任羅偉倫醫師表示,神波刀是透過磁振導航聚焦超音波治療儀,使用聚焦超音波能量,以非侵入式的方式穿透頭骨到達腦細胞,因此不會有受到感染,或腦出血的併發症,患者亦不須麻醉,全程清醒即可一次完成療程,該技術搭配MRI核磁共振電腦導航,精準度相當高。
     

    神波刀不需要在腦內放入任何探針、硬體,醫師只要先確認造成腦部震顫的位置,進而規劃與定位超音波聚焦位置、形狀與臨床效果,治療中逐漸增加能量直到聚焦位置的組織於照射後達到療效,通常治療結束後很快可以見效,且不會傷到周邊組織,因此不需要長時間住院。不過,神波刀治療目前沒有健保給付,民眾需自費治療,但因安全性高、療效佳,讓嚴重的原發性震顫患者多一項治療武器。
     


    原文經健康醫療網同意後轉載,原文請點此


    繼續閱讀:

     

    1. 10大警訊愛注意!治療巴金森症醫師圖文解說

     

    2. 他突然癲癇發作 竟是腦出血造成



  • 更多福利補助、長照資訊,每日傳遞給您
    快來加入愛長照Line↓


        


愛長照謝謝您長期的支持,如果您對內容有任何疑問,或想提供更多
 新的長照資訊給我們,歡迎聯絡我們:service@ilong-termcare.com
  • 愛長照定位:解決照顧者疑惑的社群、整合長照專業者的論壇、關心長期照顧者的媒體
  • 愛長照宗旨:希望,互助,愛心,陪伴
    • 愛長照訂閱電子報
    • 追蹤愛長照
© 2016 i Long-term care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