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國鳳專欄】臺灣也能推行「青銀共住」 3種未來的美好想像

    33740 人瀏覽
    如果臺灣也能出現一間Geku-Haus,我想應該會有不少老人會樂意來這裡學習如何養老、學習慢慢變老。   綜合前述,青銀共住可以分成共住「共同宅」與共住「自宅」,前者需要官方或民間的參與;後者需要一個可信賴的媒合平台。


    「老人偷走了我的未來」,英國公投結果:脫歐派勝出。第二天,全世界的觀眾都看到一個電視畫面,主張留歐的青年們上街怒吼,「老人為了養老金,寧可犧牲我們的未來!」。
     

    (圖片來源:pixabay)
     
    世代對立,不只出現在英國,臺灣剛上路的社會年金改革,也隱約看到類似現象。當不同的世代要爭奪利益時,世代對立、甚至產生衝突,其實並不令人意外。
     
    想要化解世代衝突,把爭奪利益導向共享利益、互蒙其利、相互支援,或許是最好的解方;例如-「青銀共住」。
     


    第一種:青銀共住自宅

    多年前,父親過世,因為子女移民、移居外縣市、出嫁,孩子們都無法陪在身邊,母親開始獨居生活。有一天,我回娘家探視,發現院子裡原本到處叢生的雜草已經完全清除,一問之下,才知道原來是一位住在附近的大學生幫的忙。
     

    (圖片來源:pixabay)

     
    這位大學生原本就承包了社區樓梯間的打掃工作,母親本想另出一千元工資,請他清除自家院子的雜草。沒想到,這位大學生回答母親,清雜草不會花太多時間,他願意免費服務。
     
    母親當然不願意單方面受惠,堅持要付工資給他,他還有點擔心地問母親:
    「阿嬤,那醬子你吃飯的錢會不會不夠?」
    母親笑說:「憨囝仔,阿嬤有錢啦」。
     
    後來在清掃的過程中,母親逐漸得悉,這個年輕人的家境並不寬裕,學費要靠助學貸款,沒抽到學校宿舍籤,只好與同學在校外合租,所以他才來承攬社區的樓梯間清掃,好減輕父母的經濟負擔。



     
    我聽了母親的敘述有點心疼,也從他對於阿嬤付了工資、會不會沒飯吃的擔心來看,應該是一位心地善良的孩子。因此當時我跟母親提了一個建議,就是好幾年後才開始流行的「青銀共住」。
     
    我的構想是,
    挪一間原本就閒置的房間,邀請他同住,讓這位大學生可以省下房租,租金就用一些簡單的家事來交換。例如:倒垃圾、一週一次的擦地板等等,也讓母親能減少獨居的危險。

    後來這個提議因為大學生不好意思而中途退租,除了怕會影響到想合租的同學,母親也因申請到外籍看護,才讓美意中止。
     

    (圖片來源:pixabay)
     
    第二種:青銀共住公共宅

    但是我從這個親身經驗看到,揹負著都市沉重居住成本的青年,與擁有房子、但是承擔獨居風險的老人,其實彼此都可以是對方的救贖,只是他們之間缺少一個可信賴的、可媒合的橋樑。
     
    以我個人的觀察,「青銀共住」比「中銀共住」容易推動。
     

    即使是同一家人,第一代與第二代,從生活習慣到價值觀都很容易有摩擦。例如大哥偶爾從僑居地回國探親,短暫的停留期間,總是會聽到母親抱怨大哥睡覺不關燈、電視開整天等等。
     
    某家養護中心負責人也證實了我的看法,她在招募照護員時發現,中高齡人士對於照護老人的意願並不高,年輕人反而更願意嘗試。

    而且
    祖輩看子輩,是用「放大鏡」;祖輩看孫輩則是用「望遠鏡」,隔代間反而願意給予較多的包容,缺點有時也能變成優點。
     
    目前臺灣社會也開始醞釀「青銀共住」了。例如有民間提案「青銀共住合作社」,想要共住的老人與青年加入「合作社」,繳交社費與股金成為社員。
     
    社區內的運作或消費所需要的勞動人口,由青年社員或仍有工作能力的老人社員擔任,居住的土地由政府無償或用優惠價格提供等等。
     
    但是在臺灣,「青銀共住」的方案仍在構想階段;而推動成功的案例多是在歐洲,因為歐洲與臺灣同樣面臨高齡化與高房價化。

     

    (圖片來源:pixabay)
     
    根據媒體報導,丹麥首都赫爾辛基有一所公營的養老院,開放讓25歲以下的年輕人,用市價1/4租金入住,年輕人可以擁有一間有獨立陽台與廚衛的套房,條件是每週要空出3~5個鐘頭陪伴老人。
     
    陪伴老人很無趣嗎?
    如果彼此興趣相同,像是都喜歡繪畫、或是都喜歡閱讀,老人可以分享豐富的人生智慧,年輕人可以帶給老人活力與希望;我想彼此都不會把每週3~5小時的陪伴,當成不得不盡的義務。
     
    不過,這間養老院雖然滿足青銀各自的需求,但是更cool、更smart的青銀共住宅,我認為是德國艾森市(Essen City)的Geku-Haus。
     
    創辦人在紀錄片裡表示,他創辦Geku-Haus的目的是-
    「人們都不想變老,但是一定都會變老,我希望能有一個地方,讓大家好好學習如何養老。」

    這棟坐落在市中心的建築,幾乎成為「青銀共住宅」的「麥加」,引來各國的朝聖觀摩。
     
    以硬體規劃來說,共有七層樓。一樓有二手商店、咖啡店;二至五樓是居住單元;六樓是工作室;七樓是運動間、交誼室、戶外花園、共同廚房等。如果不是看到專設的輪椅車停放區,參觀者不會聯想到這裡住了大量的老人。
     
    Geku-Haus給人的第一印象是,明亮、整潔、優雅,公共空間隨處可看到藝術裝置,完全沒有老人院的暗沉灰調。最重要的是,在這裡,老人是年輕人的「資產」,不是「負債」。
     
    一位老奶奶對著鏡頭說:「我的退休金不多,我喜歡手作。」顯然Geku-Haus的入住費用不高,但是入住的老人多半擁有一定的技藝、或是某項專業。於是老人除了人生智慧外,甚至還有能耐協助年輕人提案、發想。
     
    有的老奶奶還會負責照顧園藝、幫年輕人修改衣服,甚至是聽年輕人訴苦。

     
    (圖片來源:pixabay)
     
    一位老奶奶說:「我不再感覺到孤單,即使我年紀最大,大家也不會排斥我。」因為在這裡,老人是被需要的,他們重新找到生命的價值。
     

    一樓的二手商店與咖啡店,不用說,工作人員就是住戶。六樓的辦公區,則是不限住戶,非住戶都可以來這裡租一張辦公桌,他們在這裡可以認識到很多不同行業的人。
     
    閒暇時,可以到視聽間,大家一起盯著大螢幕為球賽加油;或是到頂樓露天區烤肉;在交誼室裡,也能輕易地找到有共同興趣的「聊伴」,聊開了,說不定還有機會相約一起出遊。
     
    不確定自己是否適合與背景互異的不同世代共住?沒關係,這裡還有提供短租方案,可以選擇先試住3個月,軟硬體都滿意的話,再正式簽約入住。
     
    如果臺灣也能出現一間Geku-Haus,我想應該會有不少老人會樂意來這裡學習如何養老、學習慢慢變老。
     
    綜合前述,
    青銀共住可以分成共住「共同宅」與共住「自宅」,前者需要官方或民間的參與;後者需要一個可信賴的媒合平台。
     
    因為住進自宅的青銀共住,有一個很大的障礙是:老人的人身安全與財務安全;同樣的,年輕人也可能有這兩項風險。因此媒合平台,可能需要設定一些條件,例如讓家境清寒,且品行優良的學子優先。
     
    而另一方面,願意提供閒置空房的獨居老人,平台最好也能向里辦公室、或是警政單位請求協助,確認是否為良民、是否有前科等不良紀錄等等。並且事先明定好「以工換住」的條件,例如年輕人每週的清掃次數、採購次數等等,才能減少不必要的爭議。
     
    蔡政府推動的長照2.0,主要精神是在地養老、自宅養老,青銀共住其實正符合這種精神,同時又能降低年輕人的居住負擔。
     
    如果能將媒合平台納入長照體系,有官方或是社福單位的介入,住進自宅的「青銀共住」,成功機率應會大幅提高。


    (圖片來源:shonna1968-flickr)
     
    第三種:祖孫青銀共住

    除了共同宅與自宅,其實「青銀共住」還有第三條路,那就是跟自己的孫輩共住。公共電視節目《誰來晚餐》,有一集探討的家庭是四代同堂。
     
    阿祖已經百歲,且有輕度失智,半夜不時弄出聲響,讓從事媒體工作的孫媳婦、也是女主人夜不安眠,經常要跑到附近的娘家補眠。
     
    但是孫子、也就是男主人,堅持要與他的阿嬤同住。因為男主人幼年喪父,母親要到外地工作養全家,男主人從小先跟阿公睡,阿公過世後跟阿嬤睡,男主人是阿嬤帶大的,失智的阿嬤偶爾會忘記親人,只有孫子的長相記得最牢,祖孫感情彌深。
     
    看了這個故事,我的感想是,現在就要把自己身體照顧好,等到老了、有孫輩誕生時,才能幫忙帶孫。孫子長大後,需要被照顧的我們,如果不想住進公共住宅、也不想讓陌生人住進自宅,或許自己一手帶大的孫輩,願意跟我們實行「青銀共住」!

     


    WASHLET溫水洗淨便座 免費諮詢請前往:https://bit.ly/3dEw203


    繼續閱讀:
     
    1. 當我們老了,就住在一起吧!3對夫妻的退休同樂會
       
    2. 需要長照資源嗎?11間榮民之家開放一般民眾自費申請入住!


    專欄作家|朱國鳳
    http://www.ilong-termcare.com/UserFiles/Articles/ffec193a-e24c-4884-9492-a2050e957a8b/8.jpg
    點此了解朱國鳳>>

     



     



  • 更多福利補助、長照資訊,每日傳遞給您
    快來加入愛長照Line↓


        


愛長照謝謝您長期的支持,如果您對內容有任何疑問,或想提供更多
 新的長照資訊給我們,歡迎聯絡我們:service@ilong-termcare.com
  • 愛長照定位:解決照顧者疑惑的社群、整合長照專業者的論壇、關心長期照顧者的媒體
  • 愛長照宗旨:希望,互助,愛心,陪伴
    • 愛長照訂閱電子報
    • 追蹤愛長照
© 2016 i Long-term care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