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追憶媽媽的一封家書  談丹麥老人寫作夏令營-《北歐銀色新動力》

    10736 人瀏覽
    在觀察老人作品時,也成了全人關懷與心理輔導的檢視歷程。當然,並非所有老人都「有問題」,但這的確是一種呈現內心的管道。也有很多老人寫出美麗豐富的生活閱歷,讓其他來此共學的人覺得很有趣、很欣賞。
     

    作者/周傳久

     

    這若不說是奇蹟,至少也是巧遇。

     

    幾年前有一次我到丹麥看朋友,那也是她最後一年住在丹麥南部,她帶我去馬西魯絲特老人高等學校。這是成人教育發源地丹麥,一百多所民眾高等學校中的一所。民眾高等學校常被誤以為是高中,其實是成人終身學習的機構。其中又有四所是專以服務老人為對象。我們在學校碰到一位教寫作課的女牧師Saltra。

     

    她告訴我,寫作課對老人很有幫助。當天拜訪時間很短,而這個學校距離第二天我要住的哥本哈根有兩小時車程。不知怎的,她告訴我,她隔日下午三點半在哥本哈根火車站等我,要給我一本她教老人寫作課的教科書。

     

    怎會這麼巧,她第二天也在哥本哈根,我當時沒細問。這就好像有人在高雄碰到你,然後告訴你明天在臺北車站碰面一樣。第二天,我們一家人在車站果然看到她騎著腳踏車過來,交給我一本書名為Writing alone 的英文書,作者是Pat Schneider。

     

    我回臺灣之後放了一段時間,後來想起她告訴我的教學方式,以及相關配套硬體,才又再翻閱這本書,覺得頗值得作為臺灣未來在發展老人活動時的參考。

     

    印象中該校是由一家舊旅館改建,風景相當優美。老人來此的課程活動,大致每一輪持續一到兩週不等。Saltra 當時告訴我,寫作課就是其中一部分活動。也許用臺灣朋友比較能理解的方式來說明,那就像是老人夏令營,而在其中安排寫作課。她認為老人寫作可以統整他們豐富的生活經驗,可以宣洩、抒發情感和內在想法,而寫作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心靈冥想。

     

    丹麥長照

    ▲照片是正在詢問老人們想參與什麼課程,右方站立的就是Saltra老師。

     

    為了提升寫作動機與樂趣,開始時她會鼓勵參與者先寫一個自己的人物故事,然後看彼此的文章,看看能否找出哪一段是捏造的。這讓大家自然產生更多互動,增進學習動機,也豐富彼此的生活視野。接著有對話討論,之後再給別的寫作題目。

     

    參加活動的老人從六十幾歲到一百歲都有,老人多半從小習慣用打字機,也可以用手寫,如果使用電腦,還可以將字體放大,所以老人們有很多方法可以進行寫作。

     

    本身也是牧師的Saltra,在該校擔任寫作老師,同時也承擔輔導、幫助老人的責任。她說,寫作課有時會過濾出一些老人的心理問題。所謂問題,不一定是有病,有可能是一些當下,或一生中的未竟之事,或心中難解的疙瘩,以及對人生終極認同的渴望和疑問,甚至是和他人關係的緊張或疏離。

     

    因此,在觀察老人作品時,也成了全人關懷與心理輔導的檢視歷程。當然,並非所有老人都「有問題」,但這的確是一種呈現內心的管道。也有很多老人寫出美麗豐富的生活閱歷,讓其他來此共學的人覺得很有趣、很欣賞。

     

    丹麥人因身處大國間的小國,豐富的國際經驗,讓很多人有不同的生活閱歷,寫作課有時彷彿生命之窗,讓大家聚集一起,看到更多別人的世界。寫作不只是寫給老師看,這也是成人教育的特色。

     

    老人寫作課程

    (圖片來源:pixabay)

     

    翻閱Saltra 送給我的書,充分印證了以上的想法。這本書一開始就說:「只要開始動手寫,就是作家。人人都有獨特的想法,人人生下來都有創意天分。寫作是一種藝術表達形式,無關乎你的社經地位和教育程度。老師看稿可以無損寫作者的自尊,也不傷害寫作者原來想表達的意見。」老師要看狀況,在維護隱私的前提下,考慮哪些教導適合公開進行,而哪些適合一對一討論。

     

    這本書的序言又說:「寫作即是創造,寫作即是分享,當我們開始寫作,就是對人說話。常常這是治療寂寞傷痛的方式,甚至因為是分享,所以也參與了療癒世界上其他受傷者的工作。」閱讀此段落時,我正在聽巴哈的馬太受難曲,感覺文字與音樂呼應得很貼切。

     

    如果多認識老人寫作的意義價值與功能,也許我們除了日復一日到社區關懷據點唱歌之外,也可設計一點寫作課。臺灣或華人的教育有時過於工具性,給人壓迫感,為功成名就讀書,為自我實現的成分少。自小從沒有被鼓勵成長的經驗,等到老來才要開始嘗試,並不容易,因此在臺灣推動老人寫作課程,有一定挑戰。

     

    我曾查閱內政部統計資料中臺灣老人的教育程度,發現約在二○○五年左右時,受過大學教育者只有百分之一點八,小學學歷者三成多,不識字者三成多。臺灣在二次戰前後,有很多人失學。

     

    丹麥在兩百年前,也是戰火不斷,是牧師也是偉大教育家的葛維隆(Grundtvig, 1783-1872)認為,民眾的無知助長了社會不安定,丹麥因而大力提倡成人教育與終身學習,並從那時就開始重視成人教育,這些都是老人寫作活動發達的背景條件。

     

    終身學習

    (圖片來源:pixabay)

     

    即使平均教育程度不及丹麥,不表示臺灣不能推動類似課程,關鍵還是在課程經營者。

     

    如果課程經營者本身就抱持負向思想,認為有這個困難、那個困難,或者覺得我們的老人教育程度不夠等,事情就不易有下一步。未必所有老人都要透過寫作抒發表達,但至少寫作應開發為可選擇的管道之一,至於輔以怎樣的鼓勵動機和配合硬體,則可以依每個活動地點的資源來斟酌。

     

    依照Saltra 的經驗,如果是三小時長度的寫作課,規模應該小一點,以十二人為最適宜,一篇文章至少應該有兩百五十字,一般短文以七百五十字為宜。除了寫作,還要分享及討論,有時不同年齡的人在同一班,還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她舉了一個例子,有一位八十歲的退休醫生,寫了一個女性剛被允許讀醫學院的故事,而一位十四歲小孩則寫了一則科幻故事,彼此都覺得對方的故事有趣。

     

    臺灣目前已有些老人中心與國小、國中、高中甚至大學合作,由年輕學生為他們進行口述歷史,但這和老人自己動筆寫仍是兩回事。

     

    不要看輕老人的潛力。我的母親受過高中教育,她已於兩年前過世。在她去世後,有一天,我無意中發現一張她寫的信,信似乎不止一頁,但看到的只有第一頁。寫作對象是她一位在中國大陸的嫂嫂,內文很流暢清楚地記載我的祖母(她的婆婆)過世前,我媽媽如何照顧她,還有她當時撫養小孩與照顧先生的種種辛苦與無奈,以及她對小孩的期待。

     

    照顧者

    (圖片來源:pixabay)

     

    媽媽向來不願直接與人衝突,十八歲就嫁到夫家,一生中必然經歷種種辛苦,但卻只能壓抑著,這封信應該是她的一種宣洩吧!對她內心的委屈應該也有安撫療癒的效果。

     

    媽媽是基督徒,我在信中也看到她對自己受苦但仍帶有盼望的感情。她生前也和我透露過一點點,但遠不如這封信寫得詳細。想必寫作時,她是靜思斟酌許久才動筆的。

     

    這封原本要寄往大陸的信,或許是草稿,或許考慮其他因素而最終沒有寄出,但讓我看到寫作對她的幫助,也看出她有寫作的潛力。如果她不是為了四個孩子日夜辛勞,把拿鍋鏟的時間用於寫作,我相信她會有一番成就。

     

    東方社會中被壓抑的婦女可多了,真希望看到大家老來有機會好好發表一番,一定可以豐富臺灣文學的風景。至於老男生,矜持與愛面子的表層之下,應該也有很多故事可以談。不論手寫還是打字,臺灣老人的寫作課程,還是有待開發的園地。

     

    我很感謝Saltra 老師,我離開丹麥後曾與她通過一信,後來就沒有聯絡了。但我永遠記得在哥本哈根車站,她送書給我的情景。因為她的關心與鼓勵,激起我幫助更多臺灣老人的熱誠。也許有一天,我們臺灣也會出現一本老人寫作教學的書,給大家信心和方法,讓更多老人因寫作而擁有健康的身心靈。

     




    繼續閱讀:

     

    1. 老人壯遊當道!台灣阿嬤還在帶金孫 外國阿公是冒險趴趴走
     

    2.「別再逼迫長者了,讓他想做什麼,就能做什麼!」-一間沒有課表的日照中心

     


    更多《北歐銀色新動力:重拾個人價值的高齡者照顧》的文章:
     



    https://lh3.googleusercontent.com/WLsdXhO4Un6xie5lo3v-Aa-w4VwVnP_uHcKKjpF5BHTM1GszxgdsckvRw4u3rVwMqzBArypdjq5ccxbjlvleDELp_nJlkpMr4LqXAsMuZPPSpeRv58LaXoqXVkxF3_o7rARl0orO

    《北歐銀色新動力:重拾個人價值的高齡者照顧》作者/周傳久
    本文經巨流圖書公司同意後轉載,本書更多的精彩內容,
    請按此了解

     

     

    愛長照謝謝您長期的支持,如果您對內容有任何疑問,或想提供更多更新的長照資訊給我們,歡迎聯絡我們: service@ilong-termcare.com



  • 更多福利補助、長照資訊,每日傳遞給您
    快來加入愛長照Line↓


        


愛長照謝謝您長期的支持,如果您對內容有任何疑問,或想提供更多
 新的長照資訊給我們,歡迎聯絡我們:service@ilong-termcare.com
  • 愛長照定位:解決照顧者疑惑的社群、整合長照專業者的論壇、關心長期照顧者的媒體
  • 愛長照宗旨:希望,互助,愛心,陪伴
    • 愛長照訂閱電子報
    • 追蹤愛長照
© 2016 i Long-term care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