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親人離世, 陪伴你走出悲傷:21本療癒書籍,帶來勇氣與力量(下)

    29398 人瀏覽
    愛長照為你選了21本療癒書籍,當你感到悲傷、失落或是不知該向誰傾訴時,給自己泡一杯喜歡的熱飲,選一本想看的書,讓它陪伴你靜靜度過複雜難解的情緒,重新獲得勇氣~

    文/小虎文

    第1~10本請看這裡>>
    當親人離世, 陪伴你走出悲傷:20本療癒書籍,帶來勇氣與力量(上)


    學校沒教過的悲傷輔導,卻是人生畢業典禮後,每個人都須面對的課題。

    「不只是失親者的親友,還有失親者本人都該學習如何『面對死亡』以及『度過悲傷』」長期陪伴與療癒失親者的-葉蘭喪偶家庭成長協會理事長郭秀敏說,華人避諱
    談論死亡、迴避負面情緒,以致容易壓抑自己。

    如果你身邊有親友,或是我們自己,正在歷經悲傷,或逐漸需要接受失去,還在失落的記憶迷宮裡徘徊,我們也許能藉由以下21本與悲傷輔導、心靈療癒有關的書籍,讓沈重的感受最終化為輕盈的翅膀,飛向藍天。



    先前我們整理過親子共讀的繪本:
    《用愛說再見-讓兒童了解死亡的必讀11本繪本》《爺爺奶奶失去記憶卻不會失去愛-請讀給孩子聽的5本失智症繪本》,本篇分享的二十本好書,則是由家庭關係的其他身份:子女、配偶、親友、陪伴者,以及專業工作者的角度,給予故事的分享與實際療癒身心的作法。


    11. 《請容許我悲傷》

    請容許我悲傷

    作者:蘇絢慧 
    出版社:張老師文化

    內容簡介:
    過去的社會不知如何面對喪親的孩子、成人,今天的社會依舊不知道如何面對失落與悲傷的人。如何對待喪親人,便能看出人們如何對待失落與悲傷,也能看出社會對生命的關懷與尊重與多少。

    不只是成人需要學習如何面對悲傷,我們的孩子也需要被教導如何表達失去所愛的悲傷。



    12. 《安慰的藝術 The Art of Comforting》


    作者: 芙爾.沃克(Val Walker)
    譯者:盧相如
    出版社:商周出版

    內容簡介:
    面對陷入困境的人,你是否急著給予忠告?你是否總是勸別人節哀,而不是傾聽他們的哀傷?你是否覺得自己幫不上忙,於是就裝作一切如常?

    安慰的藝術在於,傷痛必須先被撫慰了,才能平復與好轉。



    13. 《道別、悲傷與安慰:悲傷者與臨終/悲傷陪伴者的實務手冊》

    悲傷陪伴者的實務手冊

    作者: 古倫神父、吳信如
    譯者:吳信如
    出版社:南與北文化

    內容簡介:
    這本面對悲傷的「實務手冊」,一方面讓悲傷者藉著閱讀有關悲傷的想法與靈修儀式,可以面對與處理自己的悲傷。

    我們希望這本書成為一本悲傷者的心靈筆記,在手冊許多地方,我們都留下問題思考的空白處,讓讀者把自己複雜的思緒整理成文字,這是處理混亂心神與抒發壓抑情感的有效方法,讀者甚至可以保存下來,作為對逝者的思念。



    14. 《悲傷練習》

    悲傷練習

    作者:朱莉亞.山繆  
    譯者:羅亞琪
    出版社:商周出版  

    內容簡介:
    調適死亡的悲傷是人生課題,唯有練習過這門功課,我們才能從中昇華。本書用眾多失去親屬的動人故事集結而成,並提供實用的自助策略。透過書中從面對他人的離開,到自己或許即將告別世界的生命體驗,作者教我們如何正視悲傷,梳理難以言明的情緒。

    傷痛不會停息,但我們的心可以擁有平和寧靜。告別之後,療傷之路才要展開。


    內容試閱:
    ● 
    失親之痛不會停息,但我們可以擁有平和寧靜-
    《悲傷練習》



    15. 《允許悲傷:最溫柔的療癒》

    允許悲傷 

    作者:馮以量  
    出版社:寶瓶文化

    內容簡介:
     目送至親好友走完人生最後一程後,我們的療傷之路,才要展開。
     
    31個關於喪親者的真實故事,指引我們告別之後,如何以悲傷療癒自己。喪親,是人生最重大的變故,也是每個人遲早會面臨的事。然而,我們很少能敞開內心,盡情悲傷。久了,心靈就生了病。

    我們給自己太少時間去哀悼,只求盡快回到原本的生活步調,彷彿一切從未發生;一句「節哀順變」,更是讓喪親者默默吞下眼淚,以堅強的硬殼偽裝自己。事實上,我們不僅擁有悲傷的權利,更需要學習如何悲傷。


    內容試閱:
    ● 
    人生停頓在悲傷裡嗎?每天早上起來,告訴自己十句話-《允許悲傷》

    ● 流淚不代表是弱者:你有悲傷的權利!十大守則,伴你度過失落的時刻-《允許悲傷》



    16. 《當綠葉緩緩落下》

    當綠葉緩緩落下

    作者:伊麗莎白.庫伯勒.羅斯、大衛.凱斯樂
    譯者:張美惠
    出版社:張老師文化

    內容簡介:
    臨終關懷之母伊麗莎白.庫伯勒.羅斯(Elisabeth Kubler-Ross)在其《論死亡與臨終》《On Death and Dying》一書中指出了臨終前的五階段:否認(denial)、憤怒(anger)、討價還價(bargaining)、沮喪(depression)、接受(acceptance)。多年來,事實證明這些階段不只適用於面對死亡,也同樣適用於面對生命歷程中的各種災難。

    在本書中,庫伯勒.羅斯與《用心去活》的合著者大衛.凱斯勒,重新檢視這五個階段,希望給予深陷悲傷的人更深的同理與受用的指導。兩位作者的洞見與忠告幫助讀者體認生命本應如此,並找到繼續活下去的勇氣。

     
    親人過世
    (圖片來源:Photo by Davies Designs on Unsplash)


    17. 《當傷痛來臨:陪伴的修練》

    當傷痛來臨

    作者:蘇絢慧
    出版社:寶瓶文化

    內容簡介:
    當傷痛來臨,我們常常感受到不安、無措,這種情緒黑洞不斷拉扯,讓人掩藏起自我真實的模樣與聲音,學會在關係中偽裝自己,不論是裝作沒事或故作堅強;其實,我們想要的只是陪伴而已。

    陪伴,是純淨的心靈接觸,情緒共振的狀態,覺察所陪伴的對象的處境,承接住對方心靈的過程。



    18. 《喪慟夢》

    喪慟夢 

    作者:蘇絢慧
    出版社:張老師文化

    內容簡介:
    誰沒做過夢? 
    你曾夢見逝去的親人嗎?栩栩如生的夢境,究竟想傳達什麼意涵? 
    但失去摯愛的喪慟在夢見摯愛時再被觸動的經驗,誰經歷過?

    絢慧以本書讓許多人的「喪慟夢」被看見,更讓人隨著喪慟夢境與理解夢的反思力量,體會夢如何療癒一顆顆喪慟的心,引人無限遐想夢境可能有的神奇力量!



    19. 《悲傷輔導理論與實務:自助手冊》

    悲傷輔導理論與實務

    作者:何長珠、釋慧開等  
    出版社:揚智  

    內容簡介:
    《悲傷治療的技術》在悲傷與喪慟諮商及治療的領域中,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實務指南,書中64則創新實用的悲傷治療技術,提供了最具創造性且鼓舞人心的介入方法。

    個別來說,每一技巧都強調了創意和實務性;整體而言,它們抓住了這個領域在實務工作上的豐富性,以及治療師在各種不同情境中發展出來的多元做法,有效處理了喪慟者的需求。



    20. 《悲傷治療的技術:創新的悲傷輔導實務》

    悲傷治療的技術

    作者:Robbert A. Neimeyer/主編
    譯者:章惠安
    出版社:心理

    內容簡介:
    本書寫作之目的有四:(1)為暗夜中的悲傷者舉一盞明燈;(2)為同行提供一個本土化的工具手冊;(3)提供一個結合悲傷輔導與表達性藝術治療之悲傷諮商新模式;(4)為國內外方興未艾之生死學建構系統,盡一己棉薄之心力!



    21. 《見證幽谷之路:悲傷輔導助人者的心靈手冊》

    見證幽谷之路

    作者:Alan D. Wolfelt/著;林綺雲、李玉嬋/校閱
    譯者:章惠安
    出版社:心理


    內容簡介:
    本書作者為北美洲最受推崇的悲傷教育學者之一,內容是以他的「陪伴」(companioning)理念為基礎而建立的悲傷輔導模式。對許多心理衛生助人者來說,悲傷在現代社會中已經被醫療化了──被視為一種病態,需要正確的評估、診斷與治療,才能夠治癒。
      
    相對地,本書所倡導的喪慟照顧模式,則認同悲傷是一種正常而不可或缺的歷程,這歷程是心靈之旅的根本。Wolfelt博士創造了「companioning」一詞來捕捉這個照顧模式的精髓,如同他所寫的:「與喪慟者作伴,並非去評估、分析、矯治或解除案主的悲傷,而是全然與哀悼者共存在悲傷氣氛中,甚至成為她靈魂的暫時守護者。」



    繼續閱讀:
     
    1. 爺爺為什麼要過世?陪伴孩子度過悲傷的繪本-《可以哭,但不要太傷心》

    2. 失去重要之人的悲痛,可以靠「安穩的生活」來療癒




    小虎文

    點此了解小虎文>>


    24小時我背著你,捨不得放手,也無法放手...攝影作品《致照顧者,病後人生》

    園藝治療-綠色照護力,讓你記得你是誰

     
    ――

     



  • 更多福利補助、長照資訊,每日傳遞給您
    快來加入愛長照Line↓


        


愛長照謝謝您長期的支持,如果您對內容有任何疑問,或想提供更多
 新的長照資訊給我們,歡迎聯絡我們:service@ilong-termcare.com
  • 愛長照定位:解決照顧者疑惑的社群、整合長照專業者的論壇、關心長期照顧者的媒體
  • 愛長照宗旨:希望,互助,愛心,陪伴
    • 愛長照訂閱電子報
    • 追蹤愛長照
© 2016 i Long-term care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