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不到盡頭的照護、被逼入絕境的家屬:「希望老人家快點死」-《輕鬆自在走好最後一哩路》

    61825 人瀏覽
    經濟苦、病痛苦,再加上身邊又沒有半個可以商量的人,孤獨難以排遣,自殺的念頭自然浮現。當走不到盡頭時,帶著家人一起陪葬,或夫殺妻、子弒親之類的人倫悲劇就可能發生了。今後,老老照顧的情況若是加劇,諸如此類的人倫悲劇輪番上演,可是一點也不奇怪。


    作者/川嶋朗

    久病床前無孝子的案例,我在看診的時候也曾經碰過。

    有一次,病人的家屬問我:「醫生,得到阿茲海默症的人多久會死?」


    「阿茲海默症是一種預後不佳的疾病,患者通常在幾年內就會死亡。」聽完我的說明以後,家屬表示當初主治醫師也是這麼說,所以就找了一家貴一點的照護中心。

    沒想到入住的時間超出預期,到了第二年春天,積蓄都快花光了,可是,病人看起來還是元氣飽滿。

    「醫生,到底該怎麼辦才好?到底什麼時候會死?」

    面對家屬的提問,我只能夠回答:「不知道。」這位得了阿茲海默症的患者是一
    位八十歲的老年人,提問的家屬則是他五十多歲的兒子。

    每隔一段時間,我就會被問到類似的問題,其他醫生也經常被問到。很多有生病長輩需要照料的家庭,都懷抱著難以承受照顧重擔的苦惱,只是程度有所差別罷了。

    照顧高齡者並非單一問題,後續引發的經濟壓力以及照顧過程中產生的
    精神負擔,進而造成憂鬱和自殺等等結果,已經成為現代社會的隱憂。

    大家對歌手清水由貴子的新聞應該還記憶猶新吧。二○○九年四月,清水由貴子因長年照顧八十歲的母親不堪負荷,選擇了自殺之路。清水的母親患有
    老年失智症,需照顧的等級被判定是最嚴重的「要介護五」(註:要介護五,需要長期照護五級,即飲食、排泄、生活起居等全部無法自理,也沒有行走能力,並有行為問題及理解力喪失問題。)。

    清水最後被發現倒在父親的墓前,臉埋在一個充滿了硫化氫的黑色塑膠袋裡,她的母親則神志不清地坐在一旁的輪椅上。

     
    照顧壓力
    (圖片來源:pixabay)

    名人自殺總是令人震驚,不過,類似的案例應該不少。在少子化與高齡化同時加劇的情況下,未來要負擔照顧耄耋父母的子女勢必越來越多,可以想見最壞的結果將是:子女為了照顧父母,辭去工作;因為辭去工作,沒了收入。當未來只剩下惶恐和不安時,當事人所承受的壓力累積到臨界點,終於引爆憂鬱症,最後就是以自殺來結束一切。

    根據統計,日本每年有三萬多人自行了斷生命,其中超過一萬人是六十歲以上的老年人。

    他們為什麼要這樣做?「擔心自身的健康問題」是最主要的自殺原因。值得注意的是,因「照顧重擔感到心力交瘁」而走上不歸路者,每年有三一七人(二○一○年警察廳自殺動向),其中一半以上都是年逾六十的老年人,這些都是一邊承受著自身年老體衰的壓力,一邊仍得背負照顧親人及配偶責任的「老老照顧者」。

    經濟苦、病痛苦,再加上身邊又沒有半個可以商量的人,孤獨難以排遣,自殺的念頭自然浮現。當走不到盡頭時,帶著家人一起陪葬,或夫殺妻、子弒親之類的人倫悲劇就可能發生了。

    今後,老老照顧的情況若是加劇,諸如此類的人倫悲劇輪番上演,可是一點也不奇怪。




    「信濃每日新聞社」曾針對失智症家屬的照護實況做問卷研究,結果顯示每六位失智症家屬中,就有一人曾經因精神無法負荷而動過自殺或一起輕生的念頭,甚至還有照顧者回答「想殺人」或「乾脆去死一死」等令人震驚的答案。

    現在,家中有失智症病患的人口數已經超過二○○萬人,這麼多人在社會支援不足的情況下,只能獨自在家照顧病患,形單影隻地和失智症奮鬥,上述問卷正好反映出這個現象。

    以失智症患者來看,不是有很多「不清楚當事人的意願為何,卻因為別人的意見活著」的病例嗎?失智症發作時,當事人或許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但對周遭的人來說絕對是棘手的。儘管如此,「還是要救活當事人、讓當事人活下去,然後一直維持活著的狀態」的處理方式相當常見。

     
    失智症
    (圖片來源:pixabay)

    急診現場的鐵律是:遇有處於死亡邊緣的病患,必須採取一切必要措施全力搶救。如果患者發生呼吸停止,便設法讓他恢復呼吸。患者如果甦醒,則視情況裝上心臟節律器,讓心臟繼續跳動,或接上人工呼吸器維持呼吸,絕不輕言放棄。

    對因意外瀕死的傷者,或因
    中風、心肌梗塞等疾病告危的患者來說,假如預期可以達到社會復歸的目的,那麼,施以這些治療都可以被理解。

    話說回來,讓老年人接受這些治療來延長生命,與上述急診現場的延命治療並不一樣。在某些情況下,讓病人往生也許是比較好的選擇。很多人即便明白,卻還是讓醫療介入,硬將徘徊在鬼門關前的病人拉回來,而且要求醫生「一定要做什麼」、「一定不要做什麼」的決策者,幾乎都是家屬。

    家屬當中,只要有一人問醫生:「應該怎麼辦?」就會有另外一人反問:「如果
    不處理會怎麼樣?」一旦聽到:「不處理就會死。」家屬的反應馬上變成:「不能讓病人等死,請一定要設法。」

    設法的結果是:
    生命雖然被延長了,但病人卻沒有再清醒過來,家屬見狀,往往對當初的決定感到後悔。我們不能斬釘截鐵地說:「這就是無效醫療」,只能說在醫療和照護現場,諸如此類的延命治療早已司空見慣
     
    無效醫療
    (圖片來源:pixabay)



    繼續閱讀:

    1. 沈政男-每個照顧者的憤怒背後,都有承擔不了的愛...
     
    2.
    如何處理「疾病的壓力」?醫師傳授兩方式,讓家人一起面對 



    更多《輕鬆自在走好最後一哩路:幸福全人生,生死皆自主》的文章:
     
        輕鬆自在走好最後一哩路   
    《輕鬆自在走好最後一哩路:幸福全人生,生死皆自主》作者/川嶋朗
    本文經新自然主義出版社同意後轉載,本書更多的精彩內容,請按此了解



     


  • 更多福利補助、長照資訊,每日傳遞給您
    快來加入愛長照Line↓


        


愛長照謝謝您長期的支持,如果您對內容有任何疑問,或想提供更多
 新的長照資訊給我們,歡迎聯絡我們:service@ilong-termcare.com
  • 愛長照定位:解決照顧者疑惑的社群、整合長照專業者的論壇、關心長期照顧者的媒體
  • 愛長照宗旨:希望,互助,愛心,陪伴
    • 愛長照訂閱電子報
    • 追蹤愛長照
© 2016 i Long-term care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