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齡閱讀
病症知識
巴金森病自我檢測,早期治療維持生活品質與功能,神經科醫師圖解說明
巴金森病常見的症狀現為顫抖、不穩、僵硬、動作遲緩等。楊浚銘醫師說,大家比較熟悉的是肢體顫抖,尤其是手部顫抖。
照護線上
2023/06/07
病症知識
轉移性肺癌治療大不同 基因檢測是利器
林口長庚醫院腫瘤科主治醫師吳教恩表示,目前肺癌治療是依據細胞型態、基因檢測跟免疫染色結果,選擇適合的治療藥物及方法,達到疾病控制的目的。
癌症希望基金會
2023/05/25
病症知識
破解基因型態 精準打擊卵巢癌
初診斷卵巢癌的病患手術後,根據最新治療指引,建議應考慮做基因檢測,如果是屬於HRD族群的病患,化療完成後可以使用 PARP 抑制劑繼續進行維持性治療2-3年,沒有基因突變的族群則可以考慮化療後使用其他方式作維持性藥物治療。
癌症希望基金會
2023/05/24
病症知識
B型肝炎常見QA,專科醫師一次解答
事實上B型肝炎是由血液和體液傳染的疾病,所以一起用餐並不會傳染B型肝炎,而B肝的主要傳染途徑,還是以母嬰垂直傳染和水平傳染為主,而水平傳染主要以共用牙刷、針頭,或是針灸、刺青、穿耳洞等。
照護線上
2023/04/14
病症知識
喘、累、悶 心臟瓣膜退化?專家詳解瓣膜置換
俊傑主任分享,不外乎三種處理方式:保守治療、藥物、手術。保守治療經由改變生活習慣、適當運動等,藉此來改善症狀;藥物雖無法直接改變瓣膜的異常,但能夠舒緩不適;當問題嚴重到會影響日常生活時或需反覆住院,就必須採取介入性手術治療。
健康醫療網
2023/04/10
病症知識
大腸直腸癌70%長在左側 左右治療策略大不同
大腸直腸癌是台灣十大癌症中發生率的第一名,你知道大腸直腸癌比較容易發生在左側還是右側嗎?答案是:約有70%長在左側。雖然都是大腸直腸癌,左右側的治療方法大不同,以沒有突變RAS基因,也就是野生型的晚期大腸直腸癌來說,左側使用抗EGFR標靶藥物療效顯著;右側則直接使用抗血管新生的標靶藥物。採取最佳治療策略,有更大的勝算。
癌症希望基金會
2023/03/12
病症知識
終於盼到標靶生物相似藥 乳癌病人減輕經濟負擔
乳癌是國內婦女發生率第1位的癌症,每年新增約1萬4千多名病人,其中每4人約有1人是HER2陽性。HER2的標靶藥物療效佳,但是費用十分昂貴,很多病人花光積蓄還是無法支付龐大的醫藥費。目前已有和原廠標靶藥療效相同的「生物相似藥」,費用約少了二至三成,可以減輕病人經濟壓力。
癌症希望基金會
2023/03/11
病症知識
精準打擊大腸直腸癌 關鍵基因不可不知
台灣每4分19秒就有1人罹患癌症,大腸直腸癌是發生率第1名的癌症,一年約有1萬7千人罹患大腸直腸癌。目前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的治療效果非常好,透過基因檢測找到致病基因,精準使用抗癌武器,甚至連原本無法開刀病人還有痊癒的機會,病人千萬不要失去信心。
癌症希望基金會
2023/03/10
病症知識
二尖瓣逆流恐中風!務必把握治療時機,二尖瓣膜修補、置換手術,心臟外科醫師圖文解析
二尖瓣逆流是相當常見的狀況,雖然沒有明顯症狀,但也不能掉以輕心。患者要定期追蹤,評估二尖瓣逆流的變化。
照護線上
2023/03/09
病症知識
糖尿病控制飲食不必餓肚子,吃對食物、規則服藥才是關鍵,醫師圖文解說
由於血糖一直控制不好,才開始接受治療,也聽從醫師的建議減重,王小姐說,藉由規律用藥以及飲食管理,兩年來已經透過規律運動減掉20公斤,糖化血色素維持在6%左右,沒有出現心血管相關的併發症。
照護線上
2023/03/08
病症知識
老翁感冒喘不停「以為得肺炎」 真兇竟是主動脈瓣膜狹窄
95歲的陳伯伯身體一向相當硬朗,不僅行動自如,甚至每天都保有運動習慣,但有次不小心感冒之後,卻一直出現氣喘吁吁的症狀,原本擔心是肺炎,沒想到就醫後竟發現是主動脈瓣膜狹窄釀禍,陳伯伯為重拾生活品質,因此立刻決定進行傳統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
照護線上
2023/03/07
病症知識
胰臟癌確診多晚期 難開刀、易復發卻並非無藥可醫
近年藥物治療有蠻多的進展,包括化學治療及標靶治療,大幅改善了治療困境。最早只有一種第一線化學藥物有健保給付,近年來有多種一線藥物組合及二線藥物納入健保給付,讓病患有更多的治療選擇。
健康醫療網
2023/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