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資產傳承成為愛的延續
讓資產傳承成為愛的延續
根據內政部統計,台灣有超過數萬件未辦繼承登記的不動產,其中不少家庭因事前欠缺規畫,最後陷入爭產、訴訟與稅務紛爭。圖片來源:達志影像
Smart智富
2025/11/10
瀏覽數 1,006
阿茂隨即尋求專業協助,逐步釐清母親名下資產情況、出資來源與各繼承人應有比例,並最終以「分割繼承」的方式處理。這不僅讓繼承過程合法且順暢,也讓兄弟間的關係維持在理性與尊重之中。
在協調過程中,專業人士協助他們釐清了3個關鍵觀念:
1.拋棄繼承是「全部放棄」,而非「挑著放棄」:一旦申請完成,就無法反悔,也無法再重新繼承。
2.房產出資比率須具體證明:即使由哥哥支付頭期款,仍須依照權利登記與金流證據判定所有權,口頭約定並不具法律效力。
3.分割協議書的簽署內容設計極為重要:不僅影響不動產後續過戶流程,也會牽動贈與稅、土地增值稅等稅務計算。
這次經驗讓阿茂深刻體會:「繼承時,法律和稅務的細節,真的沒有想像中那麼單純。」若當初一時心軟就簽下拋棄繼承,不僅可能喪失母親留下的遺產,更可能讓兄弟之間因誤會而形同陌路。
根據內政部統計,台灣有超過數萬件未辦繼承登記的不動產,其中不少家庭因事前欠缺規畫,最後陷入爭產、訴訟與稅務紛爭。反觀那些提前透過專業諮詢、設立信託或訂立遺囑的家庭,財產移轉不僅更有效率,也能在情感上做到彼此體諒,讓愛延續而非變質。
懂得「事先規畫」與「正確處理」,差別不只在於省下多少稅,更在於能否讓家庭維持平和。就像阿茂最後感慨地說:「媽媽留下的不只是房子,而是讓我們學會了一件事——那些一生努力打拼才累積下來的資產,該如何在稅務與家庭關係之間取得平衡,真的要及早規畫。否則,上一代辛苦的成果,反而可能成為下一代關係破裂的導火線。」專業的繼承規畫,讓資產傳承不只是數字的移轉,而是愛與智慧的延續。(本《Smart智富》月刊專欄作者為台灣理財規劃產業發展促進會成員、認證理財規劃顧問(CFP®))
原文經Smart智富同意後轉載,原文請點此
繼續閱讀:
1. 「限定繼承」vs.「拋棄繼承」有什麼不一樣?又該如何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