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國鳳專欄】誰會騙走我的錢?8種方法,遠離詐騙集團、婚姻騙子、金融圈套

    52938 人瀏覽
    很多阿公阿嬤的「老朋友」是地下電台主持人,這些主持人很懂得老人心理,也經常提供一些養生方法,博取老人家信任,接著就是促銷可以「顧筋骨」、「顧目睭」、「清血路」等等的食品或藥品。 想避免老人受騙又傷身的話,最好要注意老人經常收聽的電台內容,如果過度強調療效,又沒有衛福部許可證號等,主動檢舉!會是保護老人的有效方法。

    「詐騙鎖定老人!7旬阿嬤被騙4百萬,自責想去死……」老人被騙,早已不是新聞,根據警政署受理詐騙案件的統計,在各年齡層中,又以65歲以上的老人,詐騙集團最容易成功上手。

    老人被騙,有兩大風險,第一個風險當然是破財。若是年輕人被騙,錢再賺就有;但老人靠老本維生,已經沒有破財的本錢。
     
    第二個是風險是性命。當老人積蓄被騙光時,不僅日子過不下去,子女也不免會責備埋怨,雙重打擊下的嚴重內疚,甚至可能引起精神疾病,進而發生輕生的憾事。
     
    因此,我們對於老人被騙,不能掉以輕心。而且打老人荷包主意的,不一定都是刑法定義的詐欺犯,還有更多的是不肖業者。

    我們首先要瞭解的是,哪些對象最喜歡鎖定老人?他們慣用的手法又是哪些?
     
    1. 詐騙集團


    (圖片來源:pixabay)

    「你的小孩被我們綁架」、「你的小孩欠我們錢」,這種老梗,可不要以為高知識分子就不會上當,所謂「關心則亂」,某位前經濟部長退休後,就被這種話術騙走上百萬元。
     
    還有退休的中研院副院長接到假檢察官電話,指控他涉及侵占公款,檢方要監管帳戶,這場騙局代價是近二千萬元。
     
    另外一種騙術,也很容易卸下老人心防,就是假冒機關人員登門入室,譬如台電、台水、中華電信、第四台系統業者、天然氣公司、社工、區公所人員、衛生所人員,都有假冒身分的詐騙案例。
     

     
    1. 金融業者


    (圖片來源:freepik)

    當全球進入低利、甚至負利年代,不只老本放銀行的老人苦惱,金融業者也吃不消,各種打著高收益、高息的金融產品紛紛出籠,例如曾經釀成風暴的「連動債」,據了解,光臺灣受害件數就高達六萬件,其中很多都是老人家。
     
    金融業者其實用的是合法手段,賣的也是合法產品,只是不應該賣給禁不起高風險的老人。
    強調獲利、淡化風險,業者等於是用半哄半騙的方式,誘使老人把老本從銀行搬出來。
     
     
    1. 健康器材業者

    林阿嬤每週都會跟老鄰居相約去坐「電療椅」,因為試坐免費,一段時間後,林阿嬤跟兒子說,搭公車來來去去太麻煩,想要買一台放家裡,結果一問要價近二十萬元。
     
    「年輕時用健康換財富,老年時用財富換健康。」業者看準這種心態,推出各種標榜神奇療效的器材,而且一開始多以免費試用做招攬,等到花大錢搬回家,才知道免費的代價,其實最貴。
     
    1. 健康食品業者、藥品業者


    (圖片來源:Taki Steve-flickr c.c.)

    老人的生理危機,除了一身的慢性病,還有功能退化,包括視力、聽力、肌耐力、關節、記憶力等。於是各種標榜能改善「三高」(高血脂、高膽固醇、高血壓)、與改善身體功能的食品、藥品,老人家都很買單。
     
    老人花大錢吃了沒有療效、也沒有副作用的健康食品,倒還是小事,最怕的就是買到地下電台賣的偽藥。台灣洗腎率高居世界第一,偽藥應是最大元兇。
     

     
    1. 生前契約、靈骨塔業者

    「可以自用、可以投資」,這是生前契約、靈骨塔很受老人家歡迎的原因,但是詐騙案件也不可勝數,詐騙手法多到要勞駕民政局殯葬管理處發出公告提醒,這裡就不再贅述。點我看相關詐騙手法公告
     
     
    1. 親友


    (圖片來源:pixabay)

    兒子送老母親住進養老院,特別交代照護人員,母親想要什麼,都給她最好的。冬天到了,照護人員說,阿嬤腳會冷,幫她買雙羊毛襪最保暖,結果很久沒來看望的兒子說:「穿那麼好幹嘛?」

    原來是財產過戶手續已經辦好了……陌生人要接近老人,還要費一番周折,身邊的親友若起歹念,根本防不勝防。
     

     
    1. 婚姻騙子

    錢鍾書的《圍城》裡有這麼一段:「老人家談戀愛,就像老房子著火,會一發不可收拾。」

    如果一場黃昏之戀可以偕老是美事,但是居心不良的婚姻騙局最棘手。
     
    以上概舉專門鎖定老人的各種身分,其實專騙老人的騙術、騙局不勝枚舉。要提醒的是,老人之中又以獨居失智老人的風險最高,因為他們的防騙能力最低。
     
    《下流老人》一書中,也特別提到日本老人被騙的情況,很多獨居的失智老人,家裡往往堆了三、四床全新的羽絨被,臺灣的案例當然更多。
     
    如果家中長輩就是這種高危險群,更要小心防範。雖然坊間流傳這樣的俏皮話:「沒知識也要有常識,沒常識也要常看電視。」但是老人防騙,只是教他們常看電視是不夠的,以下預防方法供參考。


    (圖片來源:pixabay)

     方法 1.  經常問候

    老人寂寞,有心人士往往是藉著關心接近,漸漸讓老人步入圈套。如果有長輩獨居,不管再怎麼忙,子女若能經常電話問候,順便了解最近有接觸到的人事物,就有機會在第一時間預防。
     

     方法 2.  保管存摺、印章、證件

    特別是獨居的失智長者,財務自理能力逐漸喪失,協助保管存摺、印章、身分證已有必要。要提醒的是,由於輕度失智期,症狀還不明顯,長輩也多不願承認,這時反而是防護空窗期,建議家人盡早求助專業診斷。

     方法 3.  用子女當擋箭牌

    有的長輩沒有安全感,不會輕易交出存摺、印章、身分證,這時可以退一步提醒長輩,如果碰到任何人、任何狀況,只要是需要動用到上述物件時,一律回答:「這些東西都已經交給子女保管,你們去找他(她)好了」。
     

     方法 4.  幫長輩上課,轉述詐騙手法
     



    前述的中研院副院長,上當原因是「平常都沒看新聞」,即使有看新聞的長輩,也未必對所有的騙局、騙術瞭若指掌,因此子女有必要幫父母關心這些動態,聊天時轉述給長輩知道。
     

     方法 5.  陌生人不開門

    假冒政府或是機構單位的騙子,登門時會全副行頭上身,包括制服、識別證、公文等,Cosplay到你真假難辨。提醒獨居長者,碰到陌生人來敲門,一定要提高警覺。
     
    儘量回答「不方便開門」,並請對方留下單位名稱與姓名,然後聯繫子女代為求證。而且不能按著對方留下的號碼回撥,要透過查號台或是官網求證。
     

     方法 6.  換掉電話

    (圖片來源:pixabay)

    獨居長者往往已被鎖定,如果接到可疑電話頻率愈來愈高,建議幫長輩更換市內電話號碼、與手機號碼,也能減少被電話詐騙的風險。
     

     方法7.  提醒長輩沒有高報酬、低風險的金融商品

    投資真理之一是:報酬與風險是對等關係,高報酬、就要承受高風險,低報酬、才會有低風險,如果業者話術是「報酬比定存好、但是風險跟定存一樣低」,只有兩種可能。
     
    第一種可能是犧牲長期變現性,譬如養老險、儲蓄險等「類定存保單」,必須持有數年後,報酬才會漸漸略優於定存,若想提前解約,則要被收高額解約金,一定會傷到本金。
     
    第二種可能是騙局。很多老人被低利、微利趨勢給逼瘋了,但是這種焦急心態,特別容易被趁虛而入,只要打著低風險、領高息的商品,就能吸引老人家注意。
     
    只有經常灌輸長輩正確觀念,或是要求
    長輩簽字購買前,先把商品說明書或合約範本拿回家,協助長輩特別閱讀合約書上的「小字」,因為該項商品的風險提示,都是藏在這些蠅頭小字中間。
     
    更直接的方法,就是直接詢問主管機關,所有的金融商品,都有個別的主管機關,譬如銀行端的產品歸銀行局監管;保險公司歸保險局監管;證券類商品歸證期局監管,如果不清楚主管機關,也可以直接找這些主管機關的頂頭上司: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
     

     方法8.  注意老人經常收聽的電台內容
     
    (圖片來源:pixabay)

    很多阿公阿嬤的「老朋友」是地下電台主持人,這些主持人很懂得老人心理,也經常提供一些養生方法,博取老人家信任,接著就是促銷可以「顧筋骨」、「顧目睭」、「清血路」等等的食品或藥品。
     
    想避免老人受騙又傷身的話,最好要注意老人經常收聽的電台內容,如果過度強調療效,又沒有衛福部許可證號等,主動檢舉!會是保護老人的有效方法。
     

     

    專欄作家|朱國鳳
    http://www.ilong-termcare.com/UserFiles/Articles/ffec193a-e24c-4884-9492-a2050e957a8b/8.jpg
    點此了解朱國鳳>>

     

     


  • 更多福利補助、長照資訊,每日傳遞給您
    快來加入愛長照Line↓


        


愛長照謝謝您長期的支持,如果您對內容有任何疑問,或想提供更多
 新的長照資訊給我們,歡迎聯絡我們:service@ilong-termcare.com
  • 愛長照定位:解決照顧者疑惑的社群、整合長照專業者的論壇、關心長期照顧者的媒體
  • 愛長照宗旨:希望,互助,愛心,陪伴
    • 愛長照訂閱電子報
    • 追蹤愛長照
© 2016 i Long-term care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