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復健路上助你邁開「雙腿之力」復健機器人讓人更快達成行走目標
31063 人瀏覽 -
-
2017/11/21
作者 資深醫藥記者 丁彥伶 -
-
文/丁彥伶
走進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復健科裡,有一個人竟然像電影裡面一樣,利用像是「機器人」般的儀器在進行復健,機器人,還能幫助患者復健?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復復健科主任康峻宏說,在醫院的復健中心,已經有許多復健機器甚至是復健機器人來輔助復健的工作了,藉著尖端科技,能讓患者復健動作做得更精確,也能讓患者更快達到復健目標。醫院目前使用的復健機器人分為兩大類,一是上肢訓練,第二種則是下肢訓練。
康峻宏說,各家醫院的復健機器人主要是以上肢為主,而下肢機器人因為硬體比較龐大,目前只有北醫、長庚等幾家大型醫院有提供服務。下肢機器人主要透過懸吊裝置系統來支撐患者部份體重,使患者有安全的行走環境,再利用外骨骼輔助系統固定患者的雙腳,控制關節等部位,協助患者用正確的方式行走,而在視覺上則利用視覺回饋了解患者出力的狀況,並利用虛擬實境調整患者跨步距離和轉向等動作,配合跑步機增加走路次數。康峻宏說,適合使用復健機器人的患者,主要以「運動功能障礙」的患者為主,例如中風、脊霸道損傷、腦外傷、多發性硬化症或各種骨骼肌肉神經系統疾病導致等導致行走能力受影響的患者,只要患者有足夠的認知功能,可以清楚溝通,體力足以負荷復健訓練,都可以考慮使用復健機器人,但是使用復健機器人和其他的復健訓練一樣,要愈早訓練愈好。
臨床和文獻分析認為,在中風或脊髓損傷發生後一個月,只要病情已經穩定不再惡化,就可以開始使用機器人。
由於復健機器人比較昂貴,目前的治療多是自費,下肢的復健機器人一個月約12次,每次一小時,費用需要數萬元左右。
復健機器人的費用雖然不便宜,但康峻宏說,復健機器人的使用本來就不是長期,而是讓患者步行能力進步更快,所以目標可鎖定為短期的一個月;當患者訓練到經扶持下可以行走,就能讓患者更快回家,如此即可省下看護費和住院時間。(圖片來源: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可是當病患的支撐能力和行走能力不好時,機器可以輔助讓動作更精確,治療師的負擔也會減輕,也可以讓患者達成更高的訓練強度,國際上都是機器人和治療師一起配合訓練。穿戴式機器人/行走機器人
「如果在家也可以復健,會不會恢復得更快?」
居家復健機器人目前仍在發展中,現階段科技發展,有應用的包括功能性的-「穿戴式機器人」。例如有些患者無法自行進食、喝水,在瑞典等國家,就有穿戴在身上代替手的外骨骼輔助系統,讓患者可以自行拿手杯、拿湯匙飲食。
至於美國和日本已經有上市、臨床使用的有-「行走機器人」,讓無法行走的患者穿在身上,操作行走,不過這種操作難度高,必須訓練比較久的時間才能操作順利,目前臺灣還未引進。
復健機器人,復健我陪你!
復健機器或是機器人可以讓患者復健動作做得更精確,可以依據參酌患者現在的功能,規畫目前和進階要練習的微細動作,不僅可以讓患者更快達到復健目標,
富伯生醫科技公司執行長黃建嘉說,更重要的,是在人口老化、少子化的未來,當沒有家人、沒有看護陪伴,復健治療師人力無法達到一對一教學時,符合安全性的復健機器就變成專屬復健指導。富伯生醫科技正和清華大學及長庚大學、長庚醫院進行一項復健機器人的研究計畫,利用復健機器輔助系統幫助中風患者進行上肢復健。
(圖片來源:pixta)黃建嘉表示,目前他們研究計畫中主要是上肢的復健機器,目前主要是要測試國產復健機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經在收案階段,申請衛生福利部核可醫療用品證照。黃建嘉說,復健機器人主要是透過患者戴上機器進行復健時,由機器上具備的感測裝置,偵測使用者在復健過程中,肢體對復健任務的達成率;利如手指復健,機器平台可以感測患者手指各個關節鬆緊程度,或是肌肉張力等等,讓醫師可即時評估患者的治療效果,並依具患者各部位肌力的反應,立即進行客製化的復健治療。黃建嘉說,未來他們還希望可以透過雲端平台系統,結合互聯網,讓醫護人員可以從醫院端和居家需要復健的患者互動,並利用感測器手套,把醫師、治療師下達的復健指令傳送到患者在家裡戴的復健機器手系統中,帶領患者進行所需要的復健運動,使復健機器居家後,他期望可以在五年內達到這個目標,而且因為是國產,所以價格更親民,甚至可能採取租用的方式,讓更多患者有機會使用。(圖片來源:pexels)
繼續閱讀:
1. 【腦中風照顧】在家聰明做復健
2. 把握「術後復健黃金期」出院銜接計畫 長照服務無縫接軌
資深醫藥記者|丁彥伶
點此了解丁彥伶>>
• 百歲人瑞改善膝關節,靠得原來是「重訓」?
•老人受傷不敢動?越不動、病越多!預防肌少症有絕招
―
愛長照謝謝您長期的支持,如果您對內容有任何疑問,或想提供更多更新的長照資訊給我們,歡迎聯絡我們:service@ilong-termcare.com
台北醫學大學的下肢復健機器人主要透過懸吊裝置系統來支撐患者部份體重,使患者有安全的行走環境,再利用外骨骼輔助系統固定患者的雙腳,控制關節等部位,協助患者用正確的方式行走。並且透過精密的數據分析,提升復健的強度及效果,縮短住院時間。 -
-
-
- ● 關於作者>>
- +看更多作者
-
-
- 資深醫藥記者 資深醫藥記者 丁彥伶
- 曾任大成報健康中心主任、欣傳媒醫療記者、前週刊王時尚娛樂新聞平台副主任,現為醫療專欄作家。 在健康醫療線上提醒民眾注意健康保健多年,近來鑽研運動醫學和肌少症,親身體驗,日益發現運動的好處,只要願意多動,真的可以克服肌少症,常保年輕體態,也會更健康!
丁彥伶專欄:http://www.ilong-termcare.com/Expert/Detail/23
-
更多福利補助、長照資訊,每日傳遞給您
快來加入愛長照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