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齡閱讀

#失智症

共有 504 則相關文章

病症知識
家人有失智症,難道我就一定會得?醫師告訴你,遺傳學沒那麼簡單-《記憶診所》
如果某個父母身上的阿茲海默症是隱性基因引起的,那麼子女只有從另一位父母遺傳到第二個隱性的阿茲海默症基因,才會發展出阿茲海默症。然而,關於病人為何會罹患阿茲海默症,遺傳學上的解釋,始終非常難以認定。
愛長照編輯團隊
2016/10/05
病症知識
失智症的關鍵表徵:是否喪失了「活動獨立性」-《記憶診所》
要判定某個人是否達到失智症的標準,喪失獨立性是一項關鍵要素。這是一種依每個人的情況,來評量認知功能損傷(cognitive impairment)有多嚴重的方法。雖然吉恩很明顯的意識到自己的腦力降低了,但他還是能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完成他的工作,也能行動自如的辦事和社交,所以我們告訴他說,他只有輕度認知功能損傷,有時候可能會發展成失智症。
愛長照編輯團隊
2016/10/05
病症知識
得癌症就不會得失智症?關於失智症的12個重要問與答-《假如我得了失智症》
重複性高的簡單工作較沒問題,輕度失智的主要症狀是近期記憶減退,雖然無法學習新知或新技能,反應不夠快,但是個性大致不變,原有的經驗和能力也還在。不過,需以安全為優先,還要衡量工作壓力、同事的態度等。
寶瓶文化
2016/09/29
病症知識
失智症的十大警訊-《假如我得了失智症》
失智症的診斷和嚴重度的判定,很大一部分必須靠家屬提供的資訊來幫忙,但家屬對失智症的早期症狀並不熟悉,常常當作是老年人都會出現的正常老化現象而忽略了,因此錯失了早期治療的機會。
寶瓶文化
2016/09/23
病症知識
不讓失智症繼續惡化的祕訣-《失智症的我想告訴你們的事》
回過頭來看看,即使得到了失智症,也不是就變得什麼都不知道,自己絕不能因此而崩潰。 就如同到目前所說明的,還是有許多可以做的事。或許只是今天剛好做不到而已,明天還可以再試試。重要的是不要自我放棄,要繼續挑戰下去。沒有非得過完美的生活不可,即使失敗了,也不要緊。我也是一邊失敗,一邊建立起自己的生活步調的。
愛長照編輯團隊
2016/09/22
病症知識
對於「睡眠時間混亂」,我所下的功夫-《失智症的我想告訴你們的事》
得到失智症後,身體狀況的好壞,其間的差異可說是極端明顯。 正因為如此,如果能夠管理好睡眠時間,對身體狀況的維持是不可或缺的。
愛長照編輯團隊
2016/09/22
心靈加油站
希望能夠繼續一個人生活,享受人生直到最後一刻-《失智症的我想告訴你們的事》
對於我持續一個人生活這件事, 雖然也有人稱讚我說「很了不起」,但大多數人還是有所誤解,認為我「看起來根本就不像是個失智症患者」。 得到了失智症的我,其實並非毫無阻礙,能夠完全自由自在地生活,我的每一天都充滿了困惑和不便,過得非常辛苦。
愛長照編輯團隊
2016/09/22
長期照護
被照顧的人,內心也會感到痛苦,患者其實也想付出-《失智症的我想告訴你們的事》
既然是義工,當然是沒有酬勞的,不過像這樣可以被孩子們依賴, 同時自己也參與了社會活動,我覺得也算是作為人類的一種價值。   即使得到了失智症,現在的我仍舊以自己能力所及的方式,為這個世界提供我的用處。如此一來,自己既不會變得孤單,也能夠更有自信,並且感受到活著的價值。
愛長照編輯團隊
2016/09/22
心靈加油站
生病後最重要的事:對事物抱持的興趣而活著-《失智症的我想告訴你們的事》
我看到一些失智症症狀比我更嚴重的人,依然很努力地畫著圖的模樣,心中受到相當大的感動。   我會用手機把畫出來的成品拍下來,以電子郵件寄給我的許多朋友們。之後在收到回信時,閱讀他們的感想又是另外一種樂趣。
愛長照編輯團隊
2016/09/22
病症知識
【預防失智症】留意失智症的早期7徵兆 利用「趨吉避凶」大原則
失智症會讓腦部功能衰退,生活和自理能力則會出現明顯的影響,失智早期徵兆以下七項,若有徵兆莫慌張,可至 記憶門診或高齡醫學或失智症整合門診接受進一步檢查: 1.健忘,特別是剛發生的事會記不得。   2.可能出現溝通困難,對於事物的表達字詞出現困難......
小虎文
2016/09/22
長期照護
爸媽罹患失智症?盡早確診以尋求協助 做好準備
若是考慮居家照顧,健保也有提供居家照護的醫護每個月協助到宅訪視、檢查等服務,而在醫院診斷出失智症的時候,通常也會推薦病患的家屬尋求在地失智症協會的協助,志工們都很樂意提供家屬一些照護技巧,而各地失智症協會常會辦理照護訓練,幫助家屬更有能力面對症狀愈來愈加劇的考驗。
資深醫藥記者 丁彥伶
2016/09/05
病症知識
懷疑有失智症?及早到「記憶門診」做詳細檢查
記憶門診是結合多個專科,包括家醫科、神經科、精神科,還有中醫等各科的醫師,以及專科護理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社工師及個案管理師等專業人士共同組成。 如果自覺,或是覺得家人有記憶障礙時,可以經由各專業人士檢查後做出診斷。
資深醫藥記者 丁彥伶
2016/09/01
38 39 40

訂閱電子報

必填

請輸入正確的電子信箱

送出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