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齡閱讀

病症知識
「講話大聲不代表我的心情」,總是被誤解的聽障人生
正如同一般聽障人士一樣,他們與一般人若溝通出現困難,或者他們沒有理解對方的話語,說話就會不自覺大聲起來,但「講話大聲也許並不代表他們的心情」,只是雙方溝通過程的誤解。
BenQ醫療照護網
2020/01/28

心靈加油站
時間過去了,心怎麼還這麼痛?好好與悲傷同行的4個減痛方案-《悲慟的保存期限》
無論我們是否準備好,無論我們是否願意面對,我們心愛的人總有一天會離去。當失去重要的他們,我們真的會好起來嗎?為什麼過了這麼久,心上的傷還是那麼痛?
天下雜誌出版
2019/12/29

社會資源
家總創新「家庭照顧協議」線上指引工具,避免衝突毀了愛!
今日推出的「家庭照顧協議線上指引工具」比較像是教育程式,民眾必須先完成「有邀集家人談照顧的動機」、「了解被照顧者的失能狀況」、「家庭照顧計畫有改變的必要」、「至少有一位以上的家人願意共同討論」等四項自我評估才能使用。
愛長照編輯團隊
2019/08/29

心靈加油站
朱國鳳:讓兒孫當守護,不是當看護-《沒想到我會變得這麼弱》
每個人都是當了父母之後,才有機會開始學習怎麼當父母,我認為,父母這個角色,不只要學習,更要終身學習。現代父母在面對自己的老後,對於兒孫的期待、或是自己扮演的角色,可能都要隨著時代修正。
時報文化
2018/05/25

心靈加油站
「你會願意陪伴我,照顧我嗎?」進入病中世界,像是掉進泥淖...心靈老師建議兩種方法,與病人耐心溝通
如果說疾病是一潭泥淖,已身陷其中的人想拉幾個人進來幫助或陪伴他們,而周圍的人既不忍心棄而不顧,也不想被拖進泥淖;於是雙方展開拉鋸戰,在人際關係中變得緊張,有壓力,有怨懟,好像變得只能在「被拖下去或是逃離」中做選擇…
心靈輔導老師 王漪
2017/09/16

心靈加油站
「為何母親不和我說話?」-子女該如何面對與調適父母的老去? 諮商心理師 王嫊淩
我們不自覺地帶著小時候的自己和父母互動的習慣,要求老去、重聽的父母可以和過去一樣的聊天對話。我們需要學著認識眼前的父母老去的身體狀況,學著調整與父母老去的互動方式及情感的再連結。
諮商心理師 王嫊淩
2017/09/07

長期照護
和失語症家人溝通,你做對了嗎?
失語症者依腦傷位置及程度差別,所產生的症狀也不盡相同,了解要避開哪些與失語症者互動的NG行為後,今天讓我們學學與失語症家人溝通互動要注意哪些地方呢?以下是與失語症者的八大溝通之道!
語言治療資訊讚LIKEST
2017/06/20

心靈加油站
你曾遇過「情緒勒索」嗎?不管是家人還是其他人,記得「停、看、應」後離開現場-《情緒勒索》
你並不需要非得馬上回應,甚至答應情緒勒索者的任何要求,尤其,當你有一丁點不舒服、不願意的感覺。
請重視你的這個感覺。
記得我的叮嚀:如果你想要答應這件事,並非因為你「想要」,而是因為你覺得「害怕、恐懼」。那麼,就請你先等一下,先給自己一點思考的時間。
寶瓶文化
2017/02/14

長期照護
【陳晞專欄】如何減少臨終痛苦
再者確認當事人「對自己病情的理解程度」,做好傾聽的準備,並容許對方可能會有的情緒,重點有二:
評估當事人願意說話的意願,若對方不願意談論則無需勉強;
當是人對後續生命安排的期待,是傾向延命或是選擇安寧治療。
393 公民平台
2016/12/08

樂活養生
人過了中年,不要讓幸福擦肩而過,隨時記錄,讓自己活著「有憑有據」
可是人過了中年以後,看過、聽過的疾苦累積多了,反而覺得自己個人生活中的起伏、喜怒哀樂,比起那些真正辛苦的人,我們的困難實在不算什麼!
把事情看透了,看淡了,心境和筆鋒反倒漸漸平和起來,希望每天能紀錄一些美好的,值得感謝的事,無需在一個已經夠亂、夠沈重的世界中,再去加添更多的負面想法和言論。
心靈輔導老師 王漪
2016/12/01

長期照護
失智症患者的日常生活照顧:進食與穿衣的照顧原則-《失智就是這麼一回事》
許多患者對於氣溫變化沒有足夠的判斷力,不知道應該如何增減衣物,往往穿著不合節令的衣著;有些人則是忘記如何穿、脫衣褲,不知道要先穿內衣褲後穿外衣褲。照顧者可將患者的衣物準備好,選擇穿脫方便的衣褲鞋襪,按照穿衣服的順序擺放,使患者穿脫程序簡化。
開始出版社
2016/10/17

長期照護
怎麼和失智症患者溝通?問題要簡潔,要面對面、眼對眼-《失智就是這麼一回事》
失智症患者的症狀以情緒為主,因此變得較為感情用事,相對來說就更為敏感,因此生活環境的氛圍要特別留意,與他們溝通更需要注意自己情緒上的控制,用字遣詞要有禮貌,盡量以患者的立場來看待事物,理解他們現在的心情、想法與期待,避免與其爭論或責罵、催促。
開始出版社
2016/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