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齡閱讀

Articles
熟齡閱讀


病症知識
連續9年第二大死因!注意心臟病9徵兆可能救你一命
胸口悶痛,是大多數人對於心臟病發作時的印象。其實從胸悶易喘,到肚子痛、噁心、流冷汗、焦慮甚至是水腫,若頻繁出現都可能是心臟病的徵兆,多加注意就能及時就醫,從死神手中搶回一命的機會也隨之增加!
早安健康
2017/12/10
病症知識
眼歪嘴斜就是中風嗎?可能是壓力引起的「顏面神經麻痺」
國泰醫院神經內科醫師廖品雯表示,顏面神經麻痺是一種急性的神經發炎,大部份都是單側的顏面神經受到影響,常見的症狀主要是臉部肌肉動作失去功能,影響的包括嘴歪斜、半邊臉不能笑等,由於症狀與中風類似,大眾容易將兩者混淆。目前顏面神經麻痺病因不明,大多研究推測與工作或生活壓力大有關。
好醫師新聞網
2017/11/27
病症知識
聽得到就好?助聽器只戴單耳,小心另一耳聽力退化!
當聲音跨傳過頭部時會損失音量,特別是高頻的聲音,也就是了解語音最重要的子音,假如你只有配戴單耳(如左耳),但和你說話的人在右邊,則在配戴耳所聽到的子音就會減低約20分貝。所以非單側性聽力損失的人若只佩戴單耳助聽器,就會像單側聽損一樣,失去聽覺辨位的能力,無法透過聲音判斷聲音來源,反而會增加日常生活的危險性。
新自然主義
2017/11/26
病症知識
照顧失智長輩經常裡外不是人?你需要把握「三心二意」原則
衛福部臺南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洪煒斌指出,失智症照顧需要「三心二意」指的是「關心、細心、耐心,謝意還有愛意」。透過悉心的照顧雖然無法治癒病情,但是照顧品質提升能夠讓患者更加安心自在,照顧者與其他家人間,也能透過了解病情及互相體諒紓解照顧壓力。
好醫師新聞網
2017/11/21
病症知識
復健路上助你邁開「雙腿之力」復健機器人讓人更快達成行走目標
台北醫學大學的下肢復健機器人主要透過懸吊裝置系統來支撐患者部份體重,使患者有安全的行走環境,再利用外骨骼輔助系統固定患者的雙腳,控制關節等部位,協助患者用正確的方式行走。並且透過精密的數據分析,提升復健的強度及效果,縮短住院時間。
資深醫藥記者 丁彥伶
2017/11/21
病症知識
如何與失智長者溝通?行動職能治療師陳姵君:多肯定、少否定、勿爭辯、少糾正
失智長者遺失了記憶,同時也有情緒上的困擾,因此在表達需求上變得不像以往流暢。除了家人會感到溝通困難重重外,患者本人也會因為無法讓人聽懂自己的話而感到沮喪或生氣。高雄亞洲樂齡智慧生活展的講座特別邀請行動職能治療師陳姵君,分享跟失智症患者溝通的技巧。
小虎文
2017/11/19
病症知識
小中風最易被忽略,要保命、防失智,請認識「小中風的十大徵兆」
小中風通常因沒有明顯症狀,難以被發現。台北市聯合醫院仁愛院區腦神經內科主任甄瑞興表示,如果血管阻塞區不在運動區或語言區,通常可能沒有症狀。但如果在電腦斷層上看得到血管阻塞痕跡,表示曾經中風過,即便本人感覺沒有症狀。仍要視為中風高危險群。本文提供十個小中風徵兆提以利名眾注意健康健早就醫。
資深醫藥記者 丁彥伶
2017/11/19
病症知識
癌症術後怎麼吃?食材選用有訣竅
治療結束後,建議少吃精緻食物、手搖飲料;避免加工肉品,因其中含有的亞硝酸鹽屬一級致癌物,會增加大直腸癌、攝護腺癌及胃癌等的罹患率。
健康醫療網
2017/11/18
病症知識
你曾經心痛、手麻嗎?注意,不一定是心臟病,容易被誤認為心血管疾病的四種病因
現代人手麻痛最常見的是「腕隧道症候群」。那是因為我們做任何事主要都是用手來做,腕隧道症候群不只會引起麻痛而已,有些會因為神經壓迫嚴重而感到手無力,甚至有些患者會在半夜被麻醒。還有胃食道逆流、恐慌症都會有心痛、手麻的感覺!
資深醫藥記者 丁彥伶
2017/11/18
病症知識
老人營養不良多 醫師:最佳體重是「過胖」
許多老年人常合併多重病況,為改善病症會控制飲食,長期下來,體重越來越輕,在肌肉不夠支撐的情況下,走動的狀況也減少,甚至認為臥床休息就好,導致退化情形加重。30歲以後,大部分的器官功能以每年下降1%的速度衰退,走路速度越慢,代表身體開始退化。
元氣網
2017/11/18
病症知識
失智看哪一科?患者最愛看中醫
廖姓病患擔任扶輪社社員33年,幾乎拿「全勤獎」,但今年開完攝護腺手術後,性情丕變,拒絕就醫,經家屬安排,以為要看中醫就欣然接受,在中山附醫中醫部接受扎針、遠紅外線熱敷等治療,也接受周希諴問診,在治療後腰可挺直、精神變好,恢復「社長」威嚴,小碎步也改善。
元氣網
2017/11/18
病症知識
不明原因的發燒、夜間盜汗要注意!可能是淋巴癌的身體警訊
淋巴癌的症狀可歸納成4點「燒、腫、汗、瘦」,隨時留心身體警訊,可望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不明原因的發燒或體重下降要小心,可能是淋巴癌給你的警訊!
健談
2017/11/15

訂閱電子報

必填

請輸入正確的電子信箱

送出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