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齡閱讀

#下流老人

共有 28 則相關文章

樂活養生
家中長輩獨居又少與人互動,如何預防被詐騙集團騙光老本?-《人生中場拉警報!》
警政署統計,全國二○一六年九月到十二月,光是臺灣銀行就有超過四十件的詐騙案件,其中高達九成受害人都是高齡者。顯見高齡人口已經淪為詐騙集團覬覦對象,家中子女除了多關心老人家的日常生活,也可以幫忙申請智慧手機,透過科技降低受害機率。
三民書局
2017/12/25
心靈加油站
喚醒身體自癒力,老後年齡自己決定-《下流老人》作者藤田孝典說:老後貧窮,有時是健康堪慮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所提出的最新「健康老化」的定義,指的就是「人體的內在健康力+環境」身體老化造成的病痛無法避免,對於老年人而言,體內有多少病痛不是最要緊的,而是你的身體是否能跟它和平共處?而當你的「自癒力」越強,身體對於老化的進程、環境的不同的適應力就越大。
卡羅
2017/11/05
心靈加油站
無資產也感到幸福?或是有資產卻覺得不幸?老後生活,「朋友資本」更重要-《在下流時代,也要做幸福老人》
所謂的資本,代表著能帶來豐富度或安心感的意思。所以,若翻譯為「人際關係資本」就比較容易理解了。再說得精準一些的話,就是「朋友資本」-多多結交能夠一起愉快從事某些事的人、互相協助與交流知識的人是很重要的。
時報文化
2017/10/29
心靈加油站
退休後有繼續工作的需求,可是有適合的工作嗎?-《在下流時代,也要做幸福老人》
基本上在領到退休金的年紀之後,到了七、八十歲還能增加資產的人,只有那些憑藉高額不動產收入及持有有價證券的少部分富人而已。換言之,六十歲後資產差距已大勢底定。
時報文化
2017/10/29
心靈加油站
你身邊有嗎?雖然富裕,但卻沒有愛的上流不幸老人...《在下流時代,也要做幸福老人》
總的來說,上流老人雖然擁有高學歷、事業成功,但美中不足的是,婚姻生活不美滿、子女教育失敗,或是因為不健康而導致行動不便等因素,而驟然衍生出不幸感。
時報文化
2017/10/29
長期照護
【朱國鳳專欄】離職照顧是下下策,一定要先保住自己飯碗的6個理由
為了照顧雙親而離職,會是一場長期抗戰。但是跟職場脫節的時間越長,重返職場的難度也越高。 政府雖然知道照顧者有四大需求:喘息、心理支持、財務、再就業,但是以現有資源,頂多能在前三項使點力,最後一項幾乎只能靠自己。
前資深媒體人 朱國鳳
2017/09/30
新聞政策
老人健保排富助弱勢、全國長照據點僅2710個、五結鄉老人餐飲中央廚房、照顧不離職9/14【新聞彙整】
為幫助真正需要的人,台中市府今年1月起調整老人健保補助政策,僅補助65歲以上低收入與中低收入老人,節省超過13億元,2019年將節省逾15億元。照顧是一個「看不見盡頭的馬拉松」,長期照顧費用可能會壓垮家庭,因此「家庭會議」非常的重要,讓照顧資訊透明化、並羅列各項選擇,才能凝聚照顧共識。
愛長照編輯團隊
2017/09/15
長期照護
照顧家人不用離職!家總推出「長照123」,教你善用長照2.0
許多人反應長照服務項目很多、難懂、各縣市提供的服務內容差異甚大,上網也不知道該怎麼查。政府長照推得很辛苦,但民眾卻無感,多數遲疑、觀望。  為此,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以下稱為家總)推出「長照123」,呼籲家庭可透過資源盤點、資產盤點、家庭會議等,以「照顧不離職」為目標,善用長照資源作好安排。
愛長照編輯團隊
2017/09/14
新聞政策
每年13.3萬人因照顧離職 家總:照顧不該離職,應保住工作避免成為下流老人
依勞動部推估,在台灣的1153萬上班族中,約有231萬人受家庭長照責任影響,每年約17.8萬人因照顧減少工時或轉換工作,每年高達13.3萬人因照顧離職。 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以下稱為家總)秘書長陳景寧建議,應將政府長照資源帶回家舉行家庭會議討論,盤點資源時也能減少爭執,更不會陷入「誰該辭職回家照顧」的單一選擇。
愛長照編輯團隊
2017/09/14
樂活養生
【朱國鳳專欄】無殼蝸牛老了怎麼辦?日本、台灣文化大不同,日本有政府當靠山,台灣呢?
石川認為日本環境已經今非昔比,經濟低成長、少子化、閒置土地與房屋大增。 他還在書中列出10個忠告,要上班族重新思考房子與人生的新關係,這10個忠告,也是他鼓勵不買房的10個理由。
前資深媒體人 朱國鳳
2017/01/25
心靈加油站
「在她的世界裡,永遠不會表達自己」身無分文如同下流老人-唐奶奶的故事
如果有一天年紀大了,你擁有自己的房子,還有租金收入,是不是該感到歡喜?可是一旦生病出不了門,有錢的真實感就會消失,奶奶的現況就是如此,所有的事,都交給兒子來打點,這種身無分文的日子,不也是另類的下流老人嗎?
居服員 藍家蓁
2017/01/25
樂活養生
【朱國鳳專欄】今天日本,明天台灣?享樂過了頭,小心變成未來的「下流老人」
今日的日本,往往是明日的台灣,台灣社會也是存在不少讓某些年輕人產生「職場與社會不只沒有保護我們,還奪走我們的時間、金錢、餘裕」的現象。   但是選擇繭居或隱居,辭去正職、用打零工的方式面對人生,卻讓我看到一股正在催生未來「下流老人們」的危機。
前資深媒體人 朱國鳳
2016/12/29
1 2 3

訂閱電子報

必填

請輸入正確的電子信箱

送出成功!